第二节 学校发展规划的历史(1 / 1)

一、起源与发展

学校发展规划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但那时的学校发展规划仅仅是长远、简短的设想,缺少具体的内容,有学者称其为“有名无实”。真正的起源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当时英国政府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当时的学校发展规划叫学校发展计划。到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8年英国政府颁布《教育改革法案》后,学校发展计划无论是在政策还是在实质上才可称之为今天我们讨论和研究的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改革法案》在强调和促使每所学校应制订发展计划的同时,特别要求地方教育局向所辖学校下放资金、支配其自主管理的权利。这些使得以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为核心的学校发展计划变得名副其实,此时学校发展计划才具有了真正、完整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革着力于:课程设置与开发、评价制度、教学方法,以及学校自我管理,这些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极其相似。

20世纪90年代,英国教育和科学部将学校发展计划定义为“管理学校发展并促使学校更加有效的策略”。同时又进一步解释:学校发展计划是在学校层面制订的计划,计划的内容要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目标、价值观相结合,并强调计划要符合地方和国家的政策法令。这一时期的专家也认为,学校发展计划是一种自下而上促使变化发生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学校发展能系统地回应那些自上而下的改革政策。可见,学校发展计划被认为是学校达到自身目的的工具,是使学校能提高教学质量和使学生提高学习标准的过程。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学校发展计划似乎只是工具,但蕴含其中的却是全新的管理学理念。其实践意义上的定义为“在学校层次、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广泛征求社区群众意见,由学校和社区自主制订的关于学校未来的发展计划,包括三年发展展望和每学年行动计划。[15]

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引进“学校发展计划”概念。1999年,上海市与美国合作进行高效能学校——用测量改进管理的后续研究。同年,市教委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引进“学校发展计划”项目,在一些中小学开展实验研究。1999年,上海掀起了一股实验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审热潮,学校发展规划成为评审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一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1999年由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提供资助,对甘肃、宁夏4个县的670余所学校进行了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实验;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倡导与中国教育部的支持下,2001年至今,在我国西部进行的“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校长培训与学校发展规划”项目也正在逐步深入推进之中,等等。

从上述国内试点的情况来看,学校发展规划项目深受欢迎,普遍被证明改进了学校的管理方式和办学条件,提升了校长的治校理念,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在薄弱学校改造、促进学校自主发展、挖掘学校的潜能等方面,其作用更为明显。

应该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学校发展实践中,学校发展规划往往被定位为示范性高中评比所需要的重要文件,或是教育督导中被检查的对象;在学校发展规划制订过程中,许多学校仅仅关注评审能否通过,甚至为此请人代为制订学校发展规划;而众多的中小学在改革过程中,尚未意识到学校发展规划的独特价值,尚未将学校发展规划与自己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思考。实际上,学校发展规划对于学校发展有着重要价值。[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