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评价激励(1 / 1)

在制定班级规则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班规的遵守与执行。为了发挥班规对学生行为的引领及约束作用,班主任需要制定一些激励及惩戒措施来强化规则的落实。

在制定评价措施时,奖励制度要尽量简单,便于实施;不能为了奖励而奖励,要通过奖励促使学生形成某个行为习惯;奖励的频率可以随着学生习惯的形成逐渐降低,奖励标准可逐渐提高,以保持对学生的高标准要求;奖励政策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以激励他们的成长。

[案例3-13]

一年级1班的教室,开学第8周的某一天。老师站在讲台上拿着小锤微笑着说:“本月的第一件拍品是:挑选和他喜欢的人坐在一起。有出价的吗?”一个胖男孩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请他发言。他说:“我出20个小苹果。”一些孩子把手放下了,另一些孩子把手举得更高了。老师叫一个扎辫子的小姑娘发言。她细声细气地说:“我出40个小苹果。”“啊……这么多!”其他同学有些失望。老师问:“还有出更多的吗?40个一次,40个两次,40个三次。”随即小锤一敲,老师宣布:“成交!轩轩同学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坐在一起。”轩轩美滋滋地走上讲台,递上40个“小苹果”。

通过上面的描述,不难看出,学生很希望通过努力得到“小苹果”,并且利用一定数量的“小苹果”换取自己喜欢的事物。这个过程就是我利用“代币制”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

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的任何习惯都可以通过及时强化习得。对低龄的孩子来说,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强化(成人对其行为的反应)是衡量其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用代币作为强化物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还可进行连续的强化;只要儿童出现预期的行为,就可以得到代币;在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扣回代币,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由于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喜好不同,我们采用的强化方式也应该因人而异,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选取不同的后援强化物。我在实践过程中,除了笔、本、橡皮等小物品外,还选定了以下事物作为后援强化物,每月由拍卖的方式推出,深受学生的喜爱。

1.和他喜欢的人坐同桌。

2.午餐时坐老师的座位。

3.决定每天午餐时播放的音乐或故事。

4.在黑板上写题时可以用彩色粉笔。

5.邀请其他班的好朋友来班里共进午餐。

6.休息时第一个挑选活动器材。

7.周一当升旗手。

8.午餐时第一个盛饭。

与具体实物相比,这些后援强化物更受学生喜爱,为了得到相应的“特权”,学生更加努力规范行为。在得到代币、使用代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同时享受到因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对小学生来讲,能够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拥有自己期待获得的权利,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为了能够获取这些东西,他们就要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积攒“积分”。正是通过不断的行为强化,学生逐渐形成了好的习惯,规避了不好的行为。

[案例3-14]

一年级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帮助他们学会遵守班级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另辟蹊径,巧用“苹果林”助推学生成长,效果不错。

我在正对着教室门的白墙上辟出一块地方,画了44棵苹果树。每棵树下面写上一个学生的名字。一夜之间,教室的墙壁上多出了一片小树林。孩子们站在树林下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舍不得离去。

我向他们解释道:“这片小树林由44棵苹果树组成,每棵苹果树都有自己的主人哦,就是我们班的每个孩子。以后谁表现好,老师就奖励他一个‘红苹果’贴到自己的树上,表现不好的老师就给他贴一条‘小虫子’。”我边说边拿出事先剪好的“红苹果”和“小虫子”,学生们一个个眼睛瞪得圆圆的。“谁的树上苹果最多、虫子最少,谁的苹果树就是最健康的。”听了我的这番话,学生们兴奋极了。当天,作业写得漂亮的孩子都得到了一个“红苹果”。

自从班里有了这44棵苹果树,孩子们的精神状态大不一样了。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的树上挂满“红苹果”?哪个孩子愿意自己的树上生满“小虫子”?试用一个星期后,大家约定:只要上课发言积极、学习进步、乐于助人、为班级争光……都可以奖励“红苹果”;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不讲卫生、不讲文明……都要贴“小虫子”。久而久之,孩子们在“红苹果”和“小虫子”之间学会了选择,学会了辨明是非,学会了自我教育。上课时,背自然挺直了;写作业时,书写更认真了;回家后,坚持课外阅读的多了……

一个学期下来,有的学生得到了四十多个“红苹果”,而“小虫子”最多的也仅有四条。每棵树从结出第一个红苹果到现在的几十个红苹果,见证着孩子们付出的努力,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足迹。

案例来源:徐丽.墙壁上的“苹果林”[J].班主任,2010(7)

对小学生来讲,制定规则容易,执行规则却不容易。因为,小学一年级学生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更容易感情用事,不能很好地用意志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不足不失为好的举措。案例中,每一棵苹果树代表一个孩子,虫子和苹果分别代表坏的行为和好的行为,学生每天都能直观看到自己的进步情况,进而督促自己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