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规在一定意义上是班级公约,即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护集体生活而共同约定的一些规则。在制定班规时,班主任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规则,让学生知道规则不仅仅是约束,而是为了保障学生在班级生活的学习权、平等权、被尊重权等各种权利。因此,班主任与学生制定班规时,不妨先一起讨论“希望的班级生活是什么样的”“在教室里,每个同学拥有怎样的权力”。然后再谈论为了建设美好的班级生活、保障每个人在教室里的权利,需要我们建立怎样的规章制度。如此建立的班规将凸显积极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理解规则、遵守规则有极大的好处。第二,班规包含的内容由学生一起讨论形成,班主任要对班规框架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第三,班规要具体、可执行、符合实际,具有可行性,便于监督检查。第四,班规表述要用积极、正向、鼓励性用语,指明学生应该努力的方向。
[案例3-11]
再次担任初一班主任,面对一帮十三四岁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张扬青春力量的“叛逆期”,不愿意继续被老师和家长们的各种规则和说教束缚和限制,忽略了规则存在的价值和背后的积极意义。如何让他们从思想上认可、赞同班级规则,从而自觉遵守班规呢?我想到利用交作业的过程,对学生渗透规则教育,让学生理解规则的意义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与新生第一次见面,我没有事先根据小学期间的档案资料指定临时班委,也没有刻意用桌牌固定学生的位置,只是做了一个简明的自我介绍。
第一次收作业的时间到了。“请把假期读书小报交上来”,我的指令一下,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点不知所措,过了许久才一个个羞涩而又新奇地把读书小报交了上来,总计用时三分半钟,并且交上来的小报摆放得乱七八糟。
我笑着指着桌上的这堆小报问:“同学们,这项作业交得怎么样?”
“老师,太乱了!”“太不美观了!”学生也笑着回答。
我穷追不舍:“看来老师刚才没有把收作业的规则制定清楚。我应该下达一个什么样的指令,才能让作业收得又快又整齐呢?”
“老师,您可以指定一个位置,只能把小报放这里,不能乱放。”一个小男孩反应很快,立马提出建议。其他学生也不住地点头。
“这个建议不错,”我称赞道,“如果这样下达指令,估计收上来的小报会整齐有序得多!看来,收作业也得制定规则啊!”说完,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句话——“有效的规则,可以让生活更有序”。
孩子们一怔,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我继续追问:“我们这次交作业用了三分半钟,现在老师规定,请你们一分半钟之内交上数学作业。”
孩子们没有了第一次的扭扭捏捏,快速从包里抽出作业,往讲台冲去。还有几个学生交完后还不忘帮忙整理一下已经交上来的作业本。一分钟不到,一摞很整齐的数学作业就收齐了。我朝孩子们举了大拇指,然后又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好的规则,可以使办事更高效”。
之后,我又问学生:“我们还有语文、英语作业,谁能制定更好的规则,来更高效地收英语作业呢?”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最终他们决定分小组竞争,看哪组先收齐作业。我表扬了学生制定规则的意识,为这种提议赞不绝口。
“现在开始!”我开始看表,同时不忘记观看每组学生的反应。
45秒后,最慢的一组也交齐了作业。
我告诉学生,这三次作业交得一次比一次高效就是成功,以此来打消最后一组学生的不服气。我又请学生做了这样的设想:“现在的作业堆就是我们三年初中生活的缩影,通过刚才收作业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感想?”
“我想让我们的班整齐有序!”
“我会发挥自己的力量让班级变得更美!”
“快速而高效的收作业需要具体、详细的规则。”
……
孩子们的回答热烈而真诚。
“同学们的意愿也是老师的意愿,老师愿和大家一起度过这美丽而又丰收的三年。想让作业收得整齐,需要我们每个人把作业交到指定的地方,这也就意味着想让我们班有序运行,需要我们每个人按照共同的约定做事,这就是班规。想让作业收得高效也就意味着想让这个班级做事时更高效,它需要大家共同制定有效的、具体的、大家愿意遵守且值得遵守的规则。”顺着学生的话,我往下说。
“老师,班规是我们自己定吗?”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问。
“班规是大家的班规,当然你们自己定。”我一边发给他们学校校规,一边对他们说,“这是学校校规,请大家根据校规,拟定出咱们班的班规吧!一定要全面、具体、可操作哦!”
班规制定不是一项功利性的管理程序,而是一个培育美好生命的过程。之后,先是每个学生为班级提一条切实可行的班规,为制度建设献计献策,接着成立了班级建设委员会,把征集上来的班规集中、讨论并成文。两周之后,班规正式出炉。虽说日后的实践中证明班规有些地方还有疏漏和不足,但这是全班学生共同劳动的结晶,遵守新班规也成了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案例来源:党啸林(北京市第一五四中学)
在上面案例中,班主任很巧妙地用收作业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规则、制定规则。班主任让学生看到没有规则导致的低效行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制定收作业的规则,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规则对日常生活的积极意义。当学生明确了规则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根据校规制定班规。制定班规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习校规的过程。
[案例3-12]
2010年9月,我告别了相处3年的**六班,接手了一个新班——高一(1)班,我将带领这批学生走过新一轮的高中生活。
刚开学,学校就要求每个班级制定“班级公约”,但我们的班级公约拖了20天才出台。
“班级公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班级文化应该是在学校和班主任的正确引领之下,在班级运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为了文化而文化,更不是先有了“文化”,再用“文化”去套某个班级。所以,我本来还想等一等,让班级发展一段时间再说,但是学校的工作可不等人,我们必须赶在交稿截止日前把“班级公约”写好。
我带班不搞一言堂,凡事喜欢和学生一起商量,发动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关于“班级公约”,我的理解是:既然是公约,那就是大家共同约定、共同遵守的事,必须全员参与。于是,我向全班学生征集公约条款和内容,让每个人都为班级公约添砖加瓦。很快,学生的建议交上来了,有的详细,有的简单,体裁也五花八门。我也不管这许多,反正人人都为这个事情做了思考就是好事。
建议是有了,但我仍然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第一,班级公约谁来做主?
毫无疑问,学生是主人,但公约又不能完全由学生自定。学生的意见是分散的,而且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高一新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特别是对个人修养的自我提高几乎没有意识。班主任必须通过价值引领,把一些问题的实质点出来,而不是简单地训诫。比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提到了不准迟到、自习课不准讲话等,其实,守时、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既是纪律的要求,也事关个人素质和公德意识。学生想不到这么深入,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应该担负启迪、引领的责任。鉴于此,我决定,班级公约的基本框架由学生搭建,引领与升华靠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的一分子,班级公约必须由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制定。所以这个公约里也要加入我的思考。
第二,应把哪些内容写进班级公约?
一个班级用什么样的公约,是根据这个班级所在的年级段、学生基本素质、班级整体情况而定的。不同的班级,应该有符合班级特点的公约,不能千篇一律。
我看了一些班级的“公约”,很多都是不迟到不早退、按时交作业、上课不玩手机之类。那么,对我的新一班又应该有怎样的要求呢?这个班级有它的特点——就全市高中班级的整体水平而言,是比较差的,而就我们所在的学校和年级来说,又算比较好的。一些学生的习惯和能力并不很好,但和其他班学生相比,还有一点儿优越感。
所以,这份班级公约的制定颇费心思!我的想法是:它既要有基本规范,又要有较高目标的追求;既不能全部是不迟到、不玩手机之类的最底线,也不能好高骛远、华而不实;既要有关于仪容仪表等基本规范的表述,也要有关于个人修养、公德意识培养的要求。
我整理了学生提出的班级公约内容,分成仪容仪表、文明礼仪、集体活动等几个方面。除了学生的提议之外,我为他们增加了关于个人修养、交友和责任感培养的内容。高中阶段和什么人交友对人的影响很大,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以什么方式呈现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应力求短小精悍、简洁明了,内容越多,越不容易记住。班级公约的功能决定了它必须朴实无华,不可能多么出彩。怎样在平凡中体现不平凡,把一件人人都做的常规事务做出特色,是我的追求。我不喜欢落入俗套,即使内容本身平实,也要尽量争取与众不同。我在想:第一,班级公约多少年来就是那个老面孔,充满套话,能否在形式上有所突破?第二,班级公约常常是冷冰冰的铁板一块,充斥着规训、惩戒,人文气息较少,我们的班级公约能否在用词、语气上做一点改变?评论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式起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公约要通俗易懂,好读好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被学生经常念叨,说多了,就印入脑海中了,否则,公约永远是挂在墙上的摆设。
鉴于此,我苦苦思考班级公约的呈现方式,把学生的建议看了又看,希望理出个头绪。功夫不负苦心人,一个学生的纸条引起了我的兴趣。他没有用刻板的语言表述规则,而是用类似儿歌的方式说出了他心目中的班级公约。我的脑海中忽然闪过《朱子家训》里的几句话:“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多么浅显通俗,成为多少年被诵读的经典。为什么我们的班级公约不能像《朱子家训》一样有亲和力呢?想到这里,我立即来了灵感——把班级公约的内容全部整合成四字短语。为了好读好记,我还给每句加了韵脚,就这样,一份班级公约拟定好了,因为只有区区九十六个字,故取名“九六公约”。内容如下:
仪容仪表 青春大方
言语文明 举止端庄
谈吐不俗 良好修养
尊重老师 友爱同窗
爱护公物 轻拿轻放
惜时守时 牢记不忘
自习课堂 公德考场
安静有序 无人守望
晨会集会 班级之窗
站姿挺拔 充满阳刚
慎交朋友 积极向上
诚实守信 勇于担当
这份公约最大的特点是高度浓缩、言简意赅、朗朗上口。虽没有面面俱到,但也涵盖了高中生学习生活的大部分且详略得当,在该强调的公德意识、个人修养、集体主义培养等方面不惜大费笔墨,而过于基础的要求甚至没有写入这份公约。
尽管有了班级公约,但是从以往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所谓“班级公约”都成了一纸空文。把遵守规则转化为无意识的行为,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教育要实实在在地去做,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或流于形式。这次班级公约的制定,只能算是形式上有所创新,而把公约上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品质,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案例来源:陈宇.九六班级公约我和我的新一班[J].班主任,2011(3)
班级公约应该体现谁的权利与责任,什么内容可以进入班级公约,班级公约以怎样的形式呈现?这些问题应该是班主任制定班级公约之前应该充分考虑的内容。虽然每个班级的班级公约根据学生身心发生水平、学生道德发展水平以及班主任带班风格,在结果呈现上会有不同的形式。但把学生放在班级公约的中心,通过班级公约体现学生在班级拥有的权利以及承担的责任,以价值引领而非惩戒作为班级公约制定的方向是班级公约共同的价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