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苏联的教育思想(1 / 1)

一、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一)简介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工人家庭,17岁开始任小学教师。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1920年他被委派组织一所“少年违法者工学团”,1922年改称“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大胆进行教育实践,最终使数百名犯罪儿童被教育成为新人。1927年他离开工学团,组织并领导了同一性质的“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在这里,马卡连柯进一步发展了工学团的经验,创造了在集体中把教学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注意。他的主要著作有《教育诗》《父母必读》《塔上旗》等。

(二)主要观点

(1)关于教育目的。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目的反映着社会在其发展阶段上的各种要求,“集体”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他提出社会主义教育应该培养“充满爱憎分明的阶级意识的爱国者”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会领导也会服从的苏维埃公民”。

(2)关于劳动教育。在解决劳动教育问题时,马卡连柯首先力求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脱节。在捷尔任斯基公社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没有鸿沟,每个学员既学习也参加劳动。此外,马卡连柯认为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就不是良好的教育因素。以具有一定目的的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那种劳动才可以成为教育的手段,劳动乃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3)关于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苏联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人都不能离开集体而单独存在,同时每个人的创造性和力量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苏维埃教育的任务只能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基于此,马卡连柯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其中以“平行教育影响”和“前景教育原则”最为著名。

(三)评价与影响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总结了苏维埃教育实践的丰富经验,既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他深入研究了苏联早期的各种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大量具有独创性的见解,特别是集体主义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但是,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在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的教育对象是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理论的片面性。

二、凯洛夫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一)简介

伊·安·凯洛夫(1893—1978),苏联著名教育家,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893年,凯洛夫出生在俄国的一个教师家庭。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理系自然专业。1935年被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1942~1950年,担任《苏维埃教育学》杂志主编。凯洛夫一生著述甚多,如主编的两卷本《教育辞典》、四卷本《教育百科全书》,以及为普通学校和高等学校编写的多种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代表性著作是《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和主张都集中体现在此书中,该书曾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理论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二)主要观点

(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论述。凯洛夫认为,教学首先是指教师在学生自觉与自动参与下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武装学生的过程,但它同时还负担着以科学原理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武装学生,以及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任务。因此,教学在整个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乃是主要的一面。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2)关于教学原则。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凯洛夫提出了五条指导教学工作的原则,即直观性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3)关于德育。凯洛夫指出德育的任务主要包括培养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对劳动和社会公共财产的社会主义态度、自觉纪律以及布尔什维克的意志与性格特征六个方面。关于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凯洛夫首先强调的是教学,其他方法还包括说服法、练习法、儿童集体组织法、奖惩法等。

(三)评价与影响

凯洛夫成长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社会,在斯大林时期为贯彻联共党的教育路线做了一定努力,取得不少成绩。1948年出版的《教育学》在阐述和传播马列主义的教育基本原理方面做出了贡献。不过,该书中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是苏联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西方现代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以及苏联20世纪20年代教育改革的经验都未能为凯洛夫的教育学所吸取。

三、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教育思想

(一)简介

列·符·赞科夫(1901—1977),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青年时代,赞可夫在乡村担任过小学教师、儿童教养员。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他从事过缺陷儿童学习特点和心理学的研究。在教育领域,赞科夫专注于研究教育与发展的关系问题。1955年,他发表了以《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问题》为题的学术论文;1957年开始,主持俄联邦教育科学院的“教育与发展实验室”(后改名为“学生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直至1977年逝世。在教学与发展实验的基础上,赞科夫出版了代表性著作《教学与发展》,详细阐述了他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其他重要作品有《论小学教学》《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等。

(二)主要观点

(1)关于一般发展。赞科夫指出一般发展是与单方面的、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概念,指儿童个性的所有方面的发展,包括智力、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也包括身体的发展。一般发展既不同于特殊发展(如数学、语言、音乐等某一方面才能的发展),又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是特殊发展的牢固基础并在特殊发展中表现出来,而特殊发展又在促进一般发展。

(2)关于教学原则。赞科夫的“发展教学论”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大纲、教学法等各个方面的观点,其中以教学原则最为重要。在长期的教育实验过程中,赞科夫最终将教学原则确定为五条: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难度是指学生必须通过努力克服障碍。高难度并不意味着越难越好,困难程度应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②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高速度的目的在于克服多余的重复、烦琐的讲解和机械的练习,使教学不断向前运动,节约时间、加快进度。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本原则要求学生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和规律性的知识,使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他们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⑤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对待学习差的学生,不宜采取补课和大量布置作业的方法,而应该设法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培养求知欲,发展他们所缺乏的心理品质。以上五条原则各有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三)评价与影响

战后的苏联政府支持关于教育、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在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中,赞科夫独树一帜,提出了独到且富有创见的思想。他所开展的教育实验研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成绩之突出,在教育界都非常罕见。赞科夫的教育实验成果对苏联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发展性教学理论也被苏联教育理论界广泛接受。其局限性表现在,他的研究主要是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并针对当时教学理论中只论教师如何教、不管学生怎样学等现实缺陷而展开的,很少考虑建立教学过程的社会政治与道德要求;另外,他的许多概念如“高难度”“高速度”等都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令人难以掌握。

四、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一)简介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1918年9月28日,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取得了中学教师证书,并立下了终生在农村工作的誓言。1948年开始,担任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历时23年,直至去世。在长期从事教育实践工作的同时,苏霍姆林斯基也取得了相当辉煌的学术成就。他一生发表了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教育论文,一千多篇文艺作品,获得了教育界的极高评价。主要著作包括《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等。

(二)主要观点

(1)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进行的教育改革规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在这种背景下,苏霍姆林斯基更明确地提出了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亦即他的学校教育理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2)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教育应致力于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而要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实施和谐的教育。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使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取得平衡。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是人的自我表现。学校要创造条件和相应的环境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和业已形成的内在精神财富得以充分表现,要把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与参与改造世界的表现和自我教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3)从德智体美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作用,使教育过程成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三)评价与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扎根于丰富的教育实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将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同时还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使自己的思想观点既有现实基础又有理论高度。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将自己的理论观点与传统教育理论完全对立起来,在谈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问题时他也一再说明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表明了他对凯洛夫思想体系的批判继承态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不仅标志着苏联教育理论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且还把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