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会生存”观念下的终身教育思想
背景简介
终身教育是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1956年,“终身教育”一词首先出现在法国议会的立法文件中。1965年12月,法国教育家朗格朗(P.Lengrand)在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上首次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总结报告,这次会议被认为是终身教育走向世界的开始。[8]1970年,朗格朗出版《终身教育引论》,该书成为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明确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原则。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另一个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指出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并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二)主要观点
(1)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人所面临的诸多来自生存环境改变的挑战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要求人们在智力、体力、情感等各个方面做好准备。而能够使人在各方面做好准备以应付新问题新挑战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就是终身教育。
(2)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终身教育的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获得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即“学会学习”)以更好地应付挑战。终身教育没有固定内容也没有固定方法。它把教育看作一个过程,并由此提出了一些规则:强调学生而非课程;教育作为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其才能并运用其经验;儿童不能被当成小大人;尽可能将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采用适当方法实施早期教育。
(3)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终身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整个未来与建立并实施终身教育制度紧密联系,其整体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取决于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意义重大。每个国家都应根据自身情况提出其终身教育模式,具体原则包括: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以防止知识过时,大规模地调动和利用各种训练手段和信息等。
(三)评价与影响
终身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后逐渐成为学习化社会的象征,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终身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进步性,它有助于推进教育民主化,实现社会对每个人受教育权利的终身保障;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使学校毕业不再是教育的终结,而成为新教育的开始。虽然终身教育思想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青睐,但并非所有人都接受这种理念。国际教育界不少有识之士指出,尽管有关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已经明确下来,但如何按照这些原则对教育改革进行总体规划依然是个复杂的问题。
二、实现学生“自我生成”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
背景简介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萌芽于19世纪下半叶,先驱者是丹麦的基督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S.Kierkegaard)和德国的尼采(F.Nietzsche)。20世纪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Heidegger)和法国哲学家萨特(J.P.Sartre)。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从存在主义哲学中引申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并未形成统一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存在主义哲学阐释教育问题的著名代表是美国教育家奈勒(G.Kneller),《存在主义与教育》是他的重要代表作。
(二)主要观点
(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人作为教育的对象从根本上说不外乎是按照他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因此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人的“自我生成”或“自我创造”。教育应该使学生通过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意识到自我存在,进而作为自由的人更好地生活并实现“自我完成”。
(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的行动应该是出于他的整个品质,不在于他具有一系列准则或一系列习惯。进行有效的品格教育,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不进行空泛的说教;不带有明显或隐含的目的和动机,品格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无意影响;师生之间应该信任。
(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存在主义教育家反对客观的道德标准,认为外界规定的道德标准会损害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他们相信,人的自由其实只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即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道德教育的基础应该是让享有充分自由的学生有权自己选择道德标准,并承受自己行动的后果,而不是去接受一些永恒的道德原则。因为不是自由选择的价值是没有价值的。
(三)评价与影响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是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产物,它强调个人意识、个人选择、个人责任感和承诺感等观点,对于社会危机下精神苦闷的人群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吸引力,曾对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的青年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它的很多观点不同于传统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然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进行系统和独立的教育实践,再加上其教育理论本身较为偏激,带有鲜明的极端个人主义色彩,因此,以存在主义为基础的学校和教育制度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这意味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极为有限,70年代后逐渐衰落。
三、复古经院哲学的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
背景简介
新托马斯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颇大的一个宗教哲学流派,是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在现代的复活,借助于教会的政治和经济力量而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1929年庇护十一世发布《青年的基督教教育》通谕,全面地论述了基督教的教育观,奠定了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此后,以法国天主教神学家马里坦(J.Maritain)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依据新托马斯主义哲学,对当时广为盛行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批评,并建立起基于宗教哲学的教育理论。马里坦的主要著作有《教育处在十字路口》《托马斯主义教育观》《人的教育——马里坦的教育哲学》等。
(二)主要观点
(1)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新托马斯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后嗣,所以应该培养统一于神性之下的共同人性。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文明危机以及宗教与生活之间的分裂,新托马斯主义强调,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形式,应该通过宗教教育使人的精神在神性感召下获得解放。教育应该以神性为最高原则,把宗教教育作为核心和最高目标。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家一方面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强调理性应服从于宗教信仰。
(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新托马斯主义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虔信、热爱和服从上帝的人,学校是自然和上帝为了培养人而提供的一种机构。基督教徒和公民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是一致的。“一个好的天主教徒,正因为他的天主教原则,使他成为更好的公民,爱护他的国家,效忠于每一个合法的政府所构成的政治权威。”[9]
(3)教育应该属于教会。新托马斯主义主张,教育的使命主要属于教会。因为教会具有上帝专赐的使人们灵魂得救的超自然的权力,能够把神的信仰教给人们。新托马斯主义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要接受以宗教教育为核心的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完整教育体系的影响,教会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监护上帝的后嗣在所有不论公立或私立的教育机构中学习,不仅包括宗教教育而且包括一切课程的学习。
(三)评价与影响
新托马斯主义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大致相同,都是对现代社会中的人缺乏确定的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这一困境的突围。但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永恒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更多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而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则是新托马斯主义。因此表现在教育上,前者更倾向于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而后者更注重神启。最初,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的影响范围主要限于欧美的天主教学校。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该学派积极地与其他教育思想观念进行交流对话,强调世俗化和现代化,因此在非天主教群体中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包括欧美的一些大学和世俗性的中小学校。但是,这种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教育学说与现代西方以科学技术为特征的文化价值观在本质上存在着尖锐冲突,从而限制了其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是谁的作品?( )
A.巴格莱 B.科南特 C.里克弗 D.赫钦斯
2.主张把宗教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的是哪家教育思想?( )
A.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
C.要素主义教育 D.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3.“教学机器之父”是( )。
A.斯金纳 B.托尔曼 C.赫尔 D.加涅
二、论述题
1.试述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的异同。
2.试述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材料分析题
这些书历经若干世纪,获得了经典性。经典著作乃是在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这些乃是我们知道的最好的书籍。没有读过这些书的人就是没有受到过教育。
请就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名著运动”的理解。
【拓展阅读书目】
1.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吴杰:《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1] 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58.
[2] 姚玲.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及其现代启示[J].文教资料,2007,(3).
[3] 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65.
[4] [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
[5] [美]R.W.科普兰.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皮亚杰研究的教育含义[M].李其维,康清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31.
[6] 邵瑞珍,张渭城.布鲁纳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2.
[7] 吴杰.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175.
[8] 王正东.终身教育思潮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影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
[9] [美]白恩斯,白劳纳.当代资产阶级教育哲学[M].瞿菊农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