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卢梭的教育思想(1 / 1)

卢梭(J.J.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卢梭的主要著作有:《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能使道德改善还是使道德堕落》(174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其中《爱弥儿》是一部半小说半论文体的教育著作,集中反映了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一幅新人教育的图景——“自然教育”。卢梭认为,儿童的教育有三个来源:即来自自然、来自人为、来自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育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7]。只有这三种教育相互联系、配合一致,趋向同一目的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于自然的教育。卢梭所指的“自然”,是指儿童的个性。“自然教育”,就是要按照儿童个性的发展需要来实施教育,教育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针对当时经院主义教育违反自然、戕害天性、摧残儿童等不良做法,提出了自然教育的主张,号召人们尊重儿童、热爱儿童,依据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思想与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封建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时也有别于夸美纽斯的强调宇宙秩序的自然主义教育,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开创了新纪元。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也存在着一些矛盾或缺陷。其一,卢梭要求发展的所谓“人性”是抽象化的,脱离社会和阶级;其二,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自然,受社会影响不大,属于生物学的观点;其三,他将儿童的天性过分理想化,在教育上主张儿童有完全的、绝对的自由,可以不加任何约束,这显然不切实际;其四,自然教育理论过高地估计了儿童的个人经验,过低地估计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甚至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了后世资产阶级的“儿童中心主义”和“自由教育”等思想的产生。

二、教育目标——自由人(自然人)

卢梭认为在专制主义社会中,人民的主权被摧残,人的天赋和自由被践踏,在这种国家中是没有公民的,所有的人都是专制君主的臣民。所以,在专制制度下不可能培养公民,只能以“自然人”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公民”与“自然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公民只不过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8]。在此,卢梭所说的“自然人”并不是自然状态中的原始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在一个理想的、自由民主的新社会制度下,卢梭强调公民教育,要求将新生一代培养成为公民、社会成员、将国家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爱国者。

要进行自然教育、培养“自然人”,就必须进行自由教育,造就自由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自由教育是自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自由、完整的个性,即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无限热爱自由,宁肯付出生命,也不肯失掉自由的自由人”。以此为依据,卢梭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对儿童个性、自由的压制和摧残,反对经院主义学校强迫儿童盲目服从封建专制权威和教会权威,反对强制灌输传统偏见和呆读死记宗教信条,反对严酷的纪律和体罚;提出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本性,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

要培养自由人,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是自然的和自由的。卢梭主张让儿童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与条件;主张让儿童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即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具体来说,卢梭要求教师要巧妙地创建适宜的教学环境,以便帮助儿童自然地发展;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去解答各种问题;要在各种情况下指导儿童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在指导的时候,应让儿童自己不觉得是被指导的。教师不要去干涉儿童,不要强迫儿童做任何事情,要让儿童享有充分的自由。与此同时,卢梭还指出,必须十分审慎地对儿童接触的事物加以选择,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避开可能导致无知或谬误的东西。

要培养自由人,就必须把人放在自然的怀抱中,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教育。卢梭否认当时西方盛行的“原罪说”,他相信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只是由于腐败的社会才使人堕落,并对儿童产生恶劣的影响。因此,卢梭提出远离腐化的上层社会生活圈子,远离充满罪恶的城市,要在乡村,在大自然的纯朴环境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在《爱弥儿》这本书中,卢梭选择出身名门贵族的爱弥儿作为教育对象,意味着他将贵族阶级作为改造的对象。

卢梭所提倡的教育目的,无疑是对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育的有力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新兴资产阶级奋起反抗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然而,由于卢梭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没有认识到自人类划分为阶级以来,教育始终带有阶级性,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工具。事实上,他要打破封建阶级的等级教育,而代替的却是新兴资产阶级的阶级教育;他期望要培养的“自由人”,也不过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小资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