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年)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继承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系统论述了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被后世誉为“教育学之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一生著作颇丰,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科的独立。其他作品也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如《语言和科学入门》(1632)、《母育学校》(1633)、《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泛智学校》(1651)、《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1653)、《世界图解》(1654)等。
一、论教育目的和作用
夸美纽斯认为,现世的人生通过形成“永生所需的理性的灵魂”而为永生做准备,即形成他所谓的“博学、德行、虔信”等良好的品德,而这种“形成”的工作应该由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现实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德行和虔信,培养具有广博知识以及献身祖国的人。这种人能够认识和利用万物,能够管束自己并最终皈依上帝。诚然,这种教育目的论保留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通过宗教语言进行剖析,他的教育目的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努力从封建主义的桎梏和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力图在智力、体力、道德、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以享受现世幸福生活的强烈要求。
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的作用。首先,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夸美纽斯希望通过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从而改革社会、使国家富强。他说,要是青年通过接受教育全部都能“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社会就会少些黑暗与烦恼,多些光明与宁静;一个有教养的民族就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生活得富裕和幸福。其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天赋,这些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教育。他说:“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一切人的智能都可以得到发展,即人人通过接受教育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普及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所有的男女儿童,不论贫富贵贱,都应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初等教育应该普及于手工业者、庄稼汉和妇女。通过教育不能获得发展的人是极其少见的,因此,教师要热爱儿童,要对儿童的发展充满信心,不要轻易武断地认为儿童朽木难雕而放弃对儿童的教育。
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和“泛智论”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和“泛智论”是夸美纽斯的两种教育哲学思想。
(一)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也可以称之为“自然适应性原则”,包括两方面含义:
第一,教育要遵循“自然法则”。夸美纽斯接受了当时在欧洲各国已经得到普及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的原则运行的。教学如果也按照机械的原则加以组织安排,就可以产生人们所希望的良好效果。他说:“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2]他常常引用园丁、画家、建筑师等模仿自然取得成就的事例来说明教育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的“秩序”。
第二,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夸美纽斯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其发展自有其本身的法则。在他看来,人生存的目的就是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中的主宰”;人的头脑、心智和各种感官是达到人生目的的器官与工具,而“求知的欲望”、“忍受劳苦”并且“爱好劳动”则是人借以迅捷、愉快地达到人生目的的自然倾向。夸美纽斯指出,人类这种区别于其他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应该成为安排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基于此,他详细地研究了儿童身心发育成长的过程与条件,强**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二)“泛智论”
夸美纽斯曾经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去研究“泛智论”。所谓“泛智”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其含义有二:一是要求人们应该学习当前和未来生活所必需的一切知识,并且要学得十分完善;二是主张所有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掌握知识。简言之,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全人类”。这是夸美纽斯崇高的教育理想。他看到当时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接受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并努力将它们反映到自己的教育体系中。所以,在民主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泛智论”作为改革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切有用的知识,同时要求把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
从“泛智论”出发,夸美纽斯认为人人应该通过学校接受一种周全的教育。所谓周全就是要学习关于宇宙万物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语言、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而宗教教育居于首位。周全的教育要求学得完善,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要做到“行动熟练”,即能实际运用知识。夸美纽斯期望培养出来的青年“都是有活力的,对一切事物都能胜任、精练而又勤奋的人”[3]。
在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独享教育权利以及以《圣经》为唯一学习内容的时代,夸美纽斯提出的“泛智论”思想无疑是一种进步的主张。它是文艺复兴以来时代精神的产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具有实际知识技能的人才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历史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贫苦劳动人民对受教育权利的愿望和要求。
三、论课程与教学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和其他一些重要著作中,对于课程和教学问题提出了相当丰富的见解和主张。
(一)课程理论
在夸美纽斯看来,所谓课程就是指学校中的教学内容,即由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内容。以泛智教育思想为出发点,夸美纽斯主张以“有用”及广泛多样作为课程设置的标准,强调“为生活而学习”。他认为“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一切事情除非在这个世界和未来的世界里面无疑地都有用……否则不必学习”[4]。在此基础上,他主张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增添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育。夸美纽斯为各级学校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并亲自编写了大量的符合泛智特点的教科书。具体来说,对于学前儿童,教师应以适当的方式教给他们天文知识(日、月、星、辰,并注意它们的升落)、地理知识(高山、盆地、田野、河流、村落、城市)、算术知识(多、少、计算10以内数字)、几何知识(大、小、长、短、宽窄、薄厚、线、圆)、自然知识(水、土、火、雨、雪、冰、树、草、鱼、鸟、牛、马等)、历史知识、政治知识等;国语学校(即初等教育学校)的课程除了读、写、算、教义问答外,还应设置几何测量、自然常识、地理、历史、唱歌、手工技艺等课程。拉丁语学校(即中等教育学校)的课程除了传统的“七艺”学科外,还应设置物理、地理、历史、伦理、神学以及外语等课程,学生要掌握包括国语、拉丁语、希腊语及一门现代外国语在内的四种语言;对于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则要求更加广博周全。这种在泛智思想指导下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不仅打破了中世纪“七艺”课程设置的束缚,也突破了宗教改革以后古典文科中学课程设置的局限性,推动了课程设置走向科学化、实际化的时代。
(二)教学理论
在夸美纽斯看来,所谓教学就是由教师教学生学习。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学校的教学工作,他把自己的著作定名为《大教学论》就可以说明教学理论在其教育思想中的地位。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涉及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原则及教学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
(1)教师。夸美纽斯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极高的评价,他相信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是高明的塑像家,能塑造出完美的形象。儿童能否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关键取决于教师;学校工作的成败也有赖于教师。鉴于此,他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教师必须精通自己的业务,完善地掌握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能做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率,等等。
(2)教学用书。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学用书的作用和编写。他所指的教学用书不仅包括学生使用的教科书,还包括帮助教师进行工作的指导书。教科书是实施“泛智教育”的百科全书式的课本,夸美纽斯对如何编写教科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如:教材要统一,在编排上要符合直观、循序渐进和量力性原则的要求,知识内容应齐全、简明、正确且有系统,用祖国语言编写并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以便于学生在必要时能自学,等等。夸美纽斯亲自编写的《语言和科学入门》和《世界图解》正是这样的优秀教科书。
(3)教学原则。夸美纽斯对当时经院主义教学采取强制灌输的方法、教授无用的和不切实际的内容等做法极为不满,主张遵循自然法则改革教学方法,以便使教学工作进行得“迅捷、愉快、彻底”。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出并论述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例如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原则和主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切合实际,顺应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非常富有启示意义。
(4)教学组织形式。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及相配套的学年制,这是他在教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比较盛行的是个别教学制。夸美纽斯认为个别教学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教学的问题。例如,教师教的学生很少,“没有一定的目标,当作学生每年、每月或每天所应达到的目的,并且完全缺乏一种系统”[5];教师的教法也不好,因而“阻碍学生学业的努力,妨碍学校的成功,以至于大多数人在学校里面竟不能涉猎到科学与艺术的全部,其中有些人甚至根本没有入门”。班级授课制则具有很多方面的优越性,“较少的教导可以教导较多的学生”,“这种学生可以得到比较彻底的教导”;“教学的程序可以来得较精细、较快意”;“这种方法对于愚蠢的落后的孩子也有同等的效力”,“即使教师没有教学的天才,他们也能用它,从它得到好处”。[6]因此,夸美纽斯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程度等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班级,每班专用一个教室,全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同样的功课,由专门的教师按照统一的课程表上课。为了使教学工作切实可行,同时便于教师管理,夸美纽斯还提议在班级内将学生分成十人一组,每组挑选一人作“十人长”,协助教师管理学生并代替教师主持若干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而且一个学生所说的话会对全体学生有益,且没有一个学生会被忽略,学生会更加用心学习。
为了使班级授课制得到很好的实施,夸美纽斯对学校管理制度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具体包括:①采用招生制度。学校废除全年随时招生的做法,采取全体学校在一个学年里同时开学、同时放假的做法。学校每年秋季举行一次招生,录取学生后,学校和家长签订一个协议,规定中途不得找回学生;学校不得中途勒令学生退学。②实行学年制度。夸美纽斯第一次确立了学年的概念,把一年分为四个学季,并规定了假期和升级制度。每年有四次节假日,三次安排在宗教节日前后,每次8天;另外,在收葡萄季节安排一个月的假期。全体学生在学年终了后,除成绩特别落后者外,同时升级、毕业。③确定授课时间。每个年级都要制订教学计划和课时表,使每年、月、周、日、时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④实行考试制度。每个学期终了时,在学校检察官的参与下举行学生公开考试。
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和学校工作制度,在当时可谓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对普及教育以及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不过,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存在一些局限,例如,把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绝对对立起来;片面地把教师看作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等等。
夸美纽斯是世界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由于身处时代的限制,他不可能完全摆脱宗教教义的束缚,但是他能够及时敏锐地把握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发展的时代脉搏,承前启后,奋力开拓,求实创新。夸美纽斯开近代教育科学研究之先河,撰写了继往开来、影响深远的教学论专著,奠定了近代教学理论的基础;倡导泛智教育,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理,可谓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驱;首次在理论上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奠定了西方乃至世界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总之,夸美纽斯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乃至整个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