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领导体制的确立
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法国学校教育基本上是由天主教会控制的,1789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改变了法国的政治和经济,而且改变了法国的教育。大革命时期,先后上台执政的资产阶级各党派都很重视国民教育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改革方案。这些改革方案都提出了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实行普及教育、教育世俗化和科学化等主张,客观上为法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与此相应,法国在教育上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1806年,拿破仑在巴黎设立帝国大学,作为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权力部门。帝国大学设总监、审议会和总督学署,总监是主管教育的最高首脑,由拿破仑直接任命。1808年,法国全国被划分为27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分管几个省的教育行政领导工作。大学区设总长、学区审议会和区督学。各大学区总长、中央和地方督学及大学教师,均由帝国大学总监任命。帝国大学有权决定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学的开办,并为所有学校制订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学校的课程设置、学年安排、考试和升级规定等都是全国统一管理。帝国大学的成立和“大学区制”的推行,奠定了法国教育中央集权领导体制的基础。这种教育领导体制一直延续近两个世纪之久,成为法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法国的国民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针对教会长期垄断教育这一问题,拿破仑采取了与教会和解,利用教会势力的策略。1808年颁布的《帝国大学令》规定,法国教育要在天主教教义的基础上培养忠于帝国和皇帝的公民;教会负责管理初等教育,传教士可以担任中学教师。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的教育部部长法卢则拱手将学校的管理权让给了教会。1850年通过的《法卢法案》终止了国家对教育的垄断,进一步加强了教会的权力。由此可见,法国教育虽然较早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但教会与国家在争夺教育权方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延续到20世纪才告结束。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19世纪以前,法国的初等教育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天主教对教育具有绝对的领导权。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后,法国的初等教育才有了较大发展。
1832年,基佐(Guizot)担任法国教育部部长。1833年6月通过了一个初等教育法,史称《基佐教育法》。该法案规定,全国每一区内须设一所初级小学,六年制;每个6000人以上的城市须设一所高级小学,三年制,与初级小学衔接。每一省区设一所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初级小学的课程包括读、写、算、法语、度量衡、神学和道德;高级小学的课程在初小基础上开设几何测量、绘画、自然、史地、音乐,注重与农田、工厂和日常生活有关的知识。此外,还规定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得到国家证书后才可充任教师。《基佐教育法》对于初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显著的积极影响,自此法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初等教育网。但该法案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
19世纪70年代,法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对于国民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普及初等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1881—1882年,法国教育部部长费里(Ferry)主持制定了初等教育法案,即《费里教育法》。该法案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项原则,为以后近百年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费里教育法》规定: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小学废除宗教课程,增设公民和道德课;取消教会、教士监督学校的权力,宗教团体成员不得在公立学校任教。该法案还重申了教师必须获得国家颁发的证书方为合格。《费里教育法》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三、中等教育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前,法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其经院主义气息非常浓厚。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对中学的教学改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圣乐会虽然属于旧教,但比较接近资产阶级,它所办的许多中学显然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圣乐会的教育活动一直持续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对法国的中等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19世纪初,由于拿破仑第一帝国的高度重视,法国中等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大批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纷纷创建起来,成为中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国立中学由中央政府设立,采取寄宿制度,主要为学生升入大学服务,在创办之初也为拿破仑的军队培养军官。开设的课程有数学、理化、天文、史地、古典语言、修辞、逻辑、道德、法语、文学等,在注重科学知识教学的同时,给予古典文科科目以重要地位。市立中学由地方政府设立,主要学习古典语言基础、历史及其他科目的基本原理。其课程要求稍低于国立中学。学生从中学毕业即可获得学士学位,任国家官员。
19世纪中叶,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法国中学开始了近代课程改革,实科课程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1852年的中等教育改革计划中规定,中学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前四年主要学习古典、人文及数学课程;后四年实行文、理分科,文科以学习古典语文为主,理科以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为主。1865年,法国改变了设置实科课程的做法,设立专门培养专业人才的实科性质的中学。1891年,这类中学改称“现代中学”。整体看来,对于“现代与古典、实科与文科课程在学校应占什么地位”这一长期争论的问题,法国政府的基本原则是:限制开设古典课程的范围,减少学习古典学科的人数;重视现代实科课程的存在,不断增加相应的科目。
四、高等教育沿革
资产阶级革命前,法国只有巴黎大学、波尔多大学、图卢兹大学等普通大学,类型单一。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84年起陆续建立了巴黎理工学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特种军事学校等一批专门的高等教育机构。这批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表明法国大学已经走向类型多样化,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创办为法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808年“大学区制”颁布后,全国设27个大学区,每个区都开设了大学。大学区总长和大学校长由同一人担任,既管理本学区内的初、中等教育,又负责大学本部的工作,大学本部的工作主要是组织考试和授予学位等。
18世纪末资产阶级大革命对于法国的古老大学产生了强烈冲击,大学开始朝着适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需要的方向发展。如文科改变了它的预科性质,成为独立的专业,培养研究和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人才;原来地位最高的神学逐渐被法学专业取代,为资产阶级培养政治统治人才服务;医学和理科也都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巴黎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具有近代大学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并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19世纪,法国高等教育发生了许多有意义的变化,但由于受到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在适应各地区特点和发展需要方面,高等学校始终存在一些问题。
五、师范教育的发展
法国师范教育出现于17世纪80年代。1684年,基督教兄弟会开办教师训练所,这是法国历史乃至世界上较早的一所师范教育机构。后来该教会组织在巴黎又开办了一所师范学校。该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和文化知识教学外,还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师范学校附设实习学校,这种教师培养模式在世界上流传甚广,对后来的教师培养具有很大影响。
1833年《基佐教育法》关于师范教育的条款对法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到1848年已发展到86所师范学校。1879年,教育部部长费里颁布了《师范教育法案》。该法案规定全国87个县,每个县都要设立男女师范学校各一所,各县自己支付师范学校的经费,国家对校舍建设和设备给予一定补贴。费里任职期间还设立了两所高等师范学校,为师范学校培训师资力量。
1881—1882年的《费里教育法》重申了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制度,对于法国师范教育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自此,法国的师范学校划入了统一的学制体系,各级师资培养分别设立各级师范学校;全国规定统一的师范课程,强调学以致用;教师待遇优厚,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