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市学校与中世纪大学(1 / 1)

11世纪开始,西欧社会走向经济和政治的逐步稳定。政治的稳定带来了农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市场交换的兴起与城市的复兴。西欧教育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整个西欧教育发展出现世俗化的转变。城市学校的出现与大学体制的兴起成为中世纪世俗教育的核心。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逐渐衰落下来。

一、城市的复兴与城市学校的诞生

在6~11世纪的几个世纪中,教会和修道院担负着整个西欧的基础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在教会学校的努力下,西欧的受教育人数逐渐增多。教会学校中毕业的大批世俗学生并没有走入教会,而是进入世俗世界成为政界的从业者、贵族的家庭教师,或在城市中开办自己的世俗学校。

随着教会学校培养出的世俗学者增多,城市中由这部分学者开办的世俗学校数量开始增加,与教会学校相比,新的世俗学校有着更明确的世俗目标,更多元化。世俗法律、医学、逻辑学课程在世俗学校中达到了教会学校无法比拟的程度。随着世俗城市学校的兴盛,一些在学术界极负盛名的僧侣也成为城市世俗学校的开办者。截至11世纪末,世俗的城市学校教育体系逐渐从宗教教育体制的母体中独立出来。成为西欧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行会学校也是新兴城市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世纪的城市是由商人和手工业者围绕市场逐渐形成的。城市的形成是由商业主导的,而不是通过政治手段或国王、贵族、官僚兴建的。因此,城市都是由市民来自治的。自治的城市经常受到封建贵族的盘剥与威胁,不同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商业和市场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之下,城市的从业人员创建了行会体制。行会就是由同业人员自愿组织的互助社团,他们共同制定一个城市中某类商品或手艺的价格,制定行会成员的从业规则,共同解决行会内部人员所遇到的困难,进而实现自我保护。从教育领域来看,行会非常重视行会内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因为这是手艺传承和行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行会学校一般创办的目的指向学习技术或手艺,采取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所谓的行会学校往往就是某个手艺人或工匠的店铺,学校规模较小,学生人数很少。学生一般很小就跟随行会内部的师傅学习七年,在这七年中,学生要绝对服从师傅,师傅要对学生倾囊相授。学习期满,师傅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合格者就被行会正式认可为帮工,可以正式加入师傅的店铺帮忙,赚取收入。这种行会学校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西方职业技术学校的萌芽。

二、中世纪大学体制的兴起

大学的产生是欧洲学术体制和教育体制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大学产生于12世纪,与西欧城市的复兴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居民较为富有、能够提供较多住房的城市往往会吸引大量的学者开办学校,同时学校较多以及名师云集的城市则吸引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就学。12世纪产生的大学正是在这些城市学校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中世纪早期的大学被称作“universitas”。这个拉丁文词汇多指“整体”或“全部”的意思,同时在中世纪的法律中这个词汇则多被法学家们称作社团、行会或兄弟会。“Universtias”的使用形象地描述了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点,即知识者的行会组织。

西欧之所以会产生大学体制主要原因在于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权利”结构。西欧的大学模式起源于法国的巴黎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巴黎和博洛尼亚都是当时西欧大陆的文化中心,巴黎以神学和文学的研究最为出名,博洛尼亚则以法学研究的兴盛吸引了欧洲各地的学者和学生。大量的学者和学生聚集于这两座城市,大量的私人办学和学校从社会中成长起来。这些因素为大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因素并不构成大学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是一个具有等级和身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则需要相应的身份与权利。没有身份和相应的权利就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在中世纪的城市中,市民根据城市的特许状来享有权利。行会组织也通过特许权来进行自我管理。可是城市的私人学校则没有特许状,缺乏基本的法律保障。私人学校中的老师和学生在当时的城市中面临着食品价格高昂、租用教室、宿舍费用高昂等难题,造成了知识分子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同时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劳资关系,学费问题也成为私人学校不能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结合成一个组织,并寻求权威所授予的特许权成为城市私人学校中教师与学生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私人学校中的师生追求自我组织和寻求特许权的过程中,大学的早期形式“大学馆”(studium generale)就产生了。所谓的大学馆就是由学生群体或教师群体自我组织的一种行会形式。在博罗尼亚,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总是根据生源地的不同组成兄弟会一类的组织,他们组织在一起通过集体的力量与市民谈判,进而得到稳定、低价的宿舍、教室、食品供应。另外,他们通过集体与教师谈判用最低廉的学费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巴黎的诸多私人学校中,教师也组成了与此类似的行会组织,将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一方面进行自我保护,另一方面造成更广泛的影响。这两类学生和教师所构成的学校行会组织就是后来大学的雏形。

中世纪大学由学院组成,一般来说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是中世纪大学主要开办的学院。对于学生来说中世纪的大学入学是没有什么限制条件的,不论是什么阶层、是否接受过教育均可以通过交纳学费,经过登记来入学读书。

中世纪建立任何组织都是不自由的,需要得到来自权威的特许状。大学的建立需要来自于国王或教皇的特许。在这种意义上,大学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大部分的西欧大学都受到王室或教廷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教会的限制。大学的教师很多都是知识丰富的托钵僧侣,另外,大多的世俗教师也是出身于教会学校,在这些意义上讲,教会的影响深入到大学的课堂内部。中世纪的文化领域,罗马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高于世俗政权的权威,可以将与正统不同的学说定为异端。因此,大学的教育与学术研究仍然保持在教会允许的范围之内,受到教会直接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