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 / 1)

一、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濬,后改知行、行知。1906年入教会崇一学堂就学,接受西方文化科学的教育。1910年入南京汇文书院。191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赴美留学,于美国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于杜威、孟禄,深受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的影响。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都市学务总监”文凭。同年秋回国,先后担任南京师范学校的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科主任等,承担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多门课程。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主编《新教育》杂志。1923年至1926年期间,主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在南京晓庄创办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学校”),开始乡村教育运动。1930年,晓庄学校遭查封,陶行知逃亡日本。1931年回国后,他致力于科学普及教育,发起“科学下嫁”活动,创办自然科学园和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科普读物。1932年,他在上海郊区创办山海工学团,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1934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陶行知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次年,发起国难教育社,推行国难教育。他还创办难童学校,1939年在重庆成立育才学校。在办学实践中,为了解决师资奇缺问题,陶行知提出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认为人人都要将自己的知识随时随地教给他人,而儿童就可以承担这一任务。1945年后陶行知倡导民主教育,主编《民主教育》月刊。1946年,和李公朴等人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1946年7月25日因劳累过度病逝。陶行知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主运动,毛泽东高度赞誉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颂他为“万世师表”。陶行知著作主要有《中国教育改造》、《普及教育》、《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二、生活教育理论

(一)形成背景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形成于1927年前后,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病以及吸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过程中产生的。

首先,陶行知批判封建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只能培养出书呆子。1927年,他指责中国新教育:“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力气,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关……‘老八股’与‘洋八股’虽有新旧的不同,但都是靠着片面的工具来表现的。这片面的工具就是文字与书本。”[44]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书呆子、蛀书虫,没有行动的、生活的、创造的能力,是一种“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

其次,陶行知的教育观还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杜威力图变革传统教育,强**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观点。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陶行知结合教育实践和中国实际,不断创新和改造,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二)主要观点

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要求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包括多层含义。首先,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人类原有的,自从有了人类生活便产生了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45]其次,教育在生活中进行,要通过生活来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46]“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47]最后,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看,生活决定教育,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

陶行知批评杜威“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不彻底,是一种“假社会”,只是把社会上的、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点缀,学校如同鸟笼,学生好比笼中鸟。“学校就是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抓来关在笼子里一样。”他主张“社会即学校”,拆除学校围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把笼子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任意翱翔”,学校教育要扩展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活动,“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48]。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首先,教学做是一件事,“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49]。其次,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50]最后,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51]陶行知还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5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克服封建传统教育的弊病以及普及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生活教育理论”夸大了社会、生活、做的教育作用,忽视了学校、书本和系统知识,这又是其理论的局限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