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 / 1)

一、生平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山阴县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幼年接受传统教育,17岁中秀才,之后在家乡任塾师,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9年考中举人,1892年殿试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维新变法失败后,愤于清政府的腐败,辞官归乡,开始从事教育活动。

1898年,蔡元培受聘于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即校长),提倡学西学。1901年聘为南洋公学特班教授,向学生宣传新思想。1902年,与章太炎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蔡元培被选为会长,逐渐把办教育和从事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之后,又相继创办了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蔡元培任总理,并亲自兼课,传播革命思想。1904年,上海成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1905年,光复会并入同盟会,蔡元培任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07年,到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研究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1912年1月,回国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任职期间,改革封建教育,贯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后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独裁,于7月辞去教育总长之职。辞职后再赴德国、法国留学。在法国,1915年,蔡元培与李石曾、吴玉章等人组织成立勤工俭学会,次年又发起华法教育会,担任中方会长,积极推动国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6年年底回国,直至1923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进行了全面改革,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7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推行大学区制失败,1928年辞职,仅保留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致力于教育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积极主张抗日,与宋庆龄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营救进步人士。1933年,与李公朴、陶行知等人发起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1937年,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毛泽东发唁电“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二、论教育方针

蔡元培从西方近代哲学观和政治观出发,深受康德心物二元论观点的影响,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个方面,认为“教育者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现象世界是相对的、可以经验到的,隶属于政治的;实体世界是绝对的、超越于经验之外,超轶乎政治的。在实体世界中,意志实现完全自由,人性得到最大发展。基于此哲学认识论,蔡元培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和谐、健全的发展,发展教育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为此,他提出“五育”并重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不外乎五种主义,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是也”。[34]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这是因为当时形势需要军事训练,“我国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而国内“军人革命之后,难保无军人执政之一时期,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将使军人社会永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而无以平均其势力”。[35]另外,体育又是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因此,他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学校体育的任务,在于“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蔡元培认为实利主义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因为,世界的竞争,不仅在武力,更在财力。而且“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至多,而国甚贫”[36]。所以,实利主义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实利主义教育应包括文化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蔡元培认为强兵富国还需要道德的约束,要“教之以公民道德”。他视公民道德教育是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是“五育”的中坚。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旨,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亲爱(即“博爱”)。

世界观教育。据蔡元培的哲学观,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使人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即实体世界。这一目的需要通过超轶政治的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来实现。世界观教育是“提撕实体观念之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超轶乎现世之观念,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境界。

美感教育,即美育。世界观教育引导人们达于实体世界的最高境界,其有效的方式即是通过美感教育,“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37]。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8]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感情,养成高尚纯洁的习惯,消除人的私心杂念。

蔡元培还特别强调“五育”不可偏废。这种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进步的教育观,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即折射出其观点的影响。

三、论高等教育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其执掌北京大学期间的教育实践上。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开始对这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高等学府进行了全面的整顿与改革。

(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办大学和学术研究的总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基于他对大学的认识上,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是包容各种学问的机关,“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39]。主张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40]在这种办学思想的指导下,蔡元培对北京大学展开了多方面的改革。

(二)北京大学的改革实践

(1)明确大学宗旨。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要求学生应该具有三种品质: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明确指出大学的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41]不是资格养成所,也不是贩卖知识和文凭的场所。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大学的性质。为此,蔡元培要求学生改变观念,求学不是为了做官发财,“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42]。

(2)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蔡元培主张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式的学校管理体制。具体做法为:首先,“组织评议会,给多数教授的代表,议决立法”。评议会为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校长为评议长,从全校每5名教授中选举评议员1人。其次,组织各门(系)教授会,由各学科教授公举教授主任,任期两年,分管教务教学工作。北京大学成立了国文、英文、法文、德文、数学、物理、化学、法律、政治、哲学、经济11个学科教授会。

蔡元培还提倡成立学生自治会,发挥学生“自治的能力”和“自动的精神”。他认为,管理本身就是教育,学生参与管理还可以培养“国民自治的精神”。

(3)改革系科与教学体制。蔡元培认为高等学校“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43]他对北京大学的系科和专业进行了改革,文科增设史学门(系),理科增设地质学门,法科独立成法科大学,商科改为商业门,归于法科,工科停办,使北大由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大学。

为了沟通文理,避免“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蔡元培还采取了废科设系的措施,打破文理法科的界限,把隶属于科的学门改为系,把学长改设系主任,共设置14个系。此外,北大还废除了年级制,实行选科制,规定可以跨系选修科目,每周1课时,学完1年为1个单位,本科修满80个单位,必修和选修各占一半,修满即可毕业,不拘年限;预科修满40个单位,必修占四分之三,选修占四分之一。

(4)整顿教师队伍。依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蔡元培认为教师应“以学诣为主”,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允许自由发展。所以蔡元培聘请教员时只注重学识,不论年龄、身份、地位,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裁退不称职者,使北大网罗众家,一时云集各派人物。其中,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陈独秀等;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也有政治保守的黄侃、刘师培、辜鸿铭等人。

蔡元培的教育主张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自由的教育追求,为之后中国的教育理论与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