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1 / 1)

一、生平简介

陈鹤琴(1892—1982),中国现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浙江上虞人。1912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14—1918年赴美先后就读于霍普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19年,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期间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儿童教育思想。从1920年起,陈鹤琴以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在长达808天的详细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其儿童观。1923年,他在自己的住宅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1925年被定为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这是我国第一个幼稚教育实验中心。1927年,他又在南京发起幼稚教育研究会,并于1929年扩大为中华儿童教育社,这是我国最早的儿童教育研究组织。1927年,陈鹤琴主编《幼稚教育》杂志。1940年,他创立了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与师生一起边劳动、边教学、边研究,进行“活教育”实践。1943年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成为我国第一所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分为专科部、师范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五部分,附设国民教育实验区。1941年,他创办并主编《活教育》杂志,提出了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五指活动及教学步骤。1945年秋,被任命为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后又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继续展开“活教育”实验。1949年后,曾先后担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

二、“活教育”思想体系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陈鹤琴认识到旧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学校脱离社会、教学脱离儿童实际,针对这些问题,他积极倡导“活教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活教育理论体系。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

陈鹤琴明确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是就人区别于动物而言,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做人”必须达到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他必须爱人不论国界,种族,阶级或宗教的关系;第二,他确是最爱真理,不为富贵所**;第三,他有人类崇高的精神,天下一家的观念。”[53]由于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因而,陈鹤琴把“活教育”目的进一步具体化,提出具有民族特性的第二个层次“做中国人”,即是要培养人具有爱国、爱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品质。为了体现时代精神,陈鹤琴进一步提出“活教育”的第三个深层次目的,即“做现代中国人”。在面临救亡图存、科学与民主启蒙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中国人”必须符合五方面要求: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服务。因此,“活教育”目的论是从抽象到具体的逐次递进的三个层次,涵括了人的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等多方面特性。

(二)“活教育”的课程论

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他批判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这种教育把读书、教书看作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陈鹤琴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只有直接经验才是“学习中的唯一门径”。因此,陈鹤琴主张儿童直接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获取知识,“活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他总结为具有整体性的“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卫生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公民、历史、地理、时事等)、儿童科学活动(包括生物、论理、工业、生产劳动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美术、工艺、戏剧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童话、诗歌、谜语、故事、剧本、演说、辩论、应用文、书法等)。

(三)“活教育”的教学论

陈鹤琴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的教学论。其中,“做”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基础,“不但要在‘做’中学,还要在‘做’中教,不但要在‘做’中教与学,还要不断地在‘做’中争取进步”[54]。基于此,他总结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等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充分强调儿童的自主学习。此外,为了使儿童成为主动创造者,陈鹤琴还概括了“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创作发表以及批评检讨。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借鉴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力图解决传统教育以书本知识、课堂教学、教师为中心的弊病,突出强调儿童自己“做”的主观能动性,把大自然、大社会纳入儿童的学习当中,这些观点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重要价值。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壬戌学制颁布于( )年。

A.1912 B.1913 C.1922 D.1932

2.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的乡村教育实验活动是( )。

A.河北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B.江苏昆山徐公桥农村改进实验

C.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D.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

3.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 )。

A.“三民主义” B.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

C.实行生产劳动 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五四前后的教育思潮。

2.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简述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主张。

三、论述题

1.评述壬戌学制。

2.评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

3.评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四、材料分析题

阅读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分析其体现出的教育思想。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

【拓展阅读书目】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现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人民教育出版社:《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78.

[2]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10-211.

[3]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25.

[4]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27.

[5]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61.

[6]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82.

[7] 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Z].上海:开明书店,1934:8.

[8] 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一编)[Z].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8—9.

[9]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87.

[10]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94.

[11]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98.

[12]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95.

[13]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00.

[14]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97.

[15] 朱有瓛,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84.

[16]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6.

[17] 蔡元培.对于勤工俭学会之通告[A].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83.

[18] 古楳.乡村教育[M].长沙: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60.

[19] 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A].马秋帆、熊明安.晏阳初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8.

[20] 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A].梁漱溟.梁漱溟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41.

[21]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472.

[22] 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3.

[23] 江西教育学会.苏区教育资料选编[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1.

[24] 人民教育出版社.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8.

[25] 人民教育出版社.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0.

[26] 人民教育出版社.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8.

[27]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2.

[28]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9-62.

[29] 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东北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8.

[30]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08.

[31] 人民教育出版社.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5.

[32] 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东北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17、119.

[33] 人民教育出版社.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8.

[34] 蔡元培.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会词[A].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63.

[35]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A].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1.

[36]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A].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1.

[37]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A].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4.

[38] 蔡元培.美育[A].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现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5.

[39]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A].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11.

[40] 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A].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71.

[41]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A].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5.

[42]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A].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5.

[43] 蔡元培.读周春岳君《大学改制之商榷》[A].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50.

[44] 陶行知.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A].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59.

[45] 陶行知.生活教育[A].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33、634.

[46]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A].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8.

[47] 陶行知.生活教育[A].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34.

[48] 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质[A].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7.

[49]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A].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9.

[50]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A].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9.

[51]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A].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9.

[52] 陶行知.在劳力上劳心[A].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98.

[53]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与实施[M].上海:华华书店,1949:72.

[54] 陈鹤琴.活教育要怎样实施的[A].吕静,周谷平.陈鹤琴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