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实验(1 / 1)

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的转折时期。五四前后,西方教育思潮纷纷传入中国,为国内教育注入新的内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思考与探索教育的发展方向,形成各种教育思潮,掀起了教育改革与实验的**。

一、教育思潮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实用主义教育是在美国19世纪末出现20世纪上半叶占主导地位、由杜威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批评传统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以谋求学校的进步。在杜威学生的积极宣传与推广下,20世纪初传入中国。1919—1921年,受北京大学、江苏教育会等联合邀请,杜威来华讲学,先后到中国11个省及主要城市讲演,宣传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期间报刊和出版社大量发表杜威的演讲及其教育论著,部分著作甚至成为当时师范院校和教育学科的教材或参考书,一时形成全国影响范围极大的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尤其中小学教育有着重大影响,开始注重以儿童为中心来构建教育理论体系,许多中小学试验以实用主义教育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方法,也直接影响了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

(二)平民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五四时期,“平民教育”口号流行一时,出现了平民教育思潮和平民教育运动。参与者,既有早期共产主义者,也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但也有着相同的要求。平民教育思潮共同之点在于批判传统的等级教育,打破少数人独占教育的特权,主张普通平民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实现平民的政治和社会的改造。宣传和推行平民教育的社团主要有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北京高师平民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均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平民教育实践。

(三)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工读主义思想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旅法华工教育活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股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包括多种主张:尚俭乐学、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兼营、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与艰苦求学的精神,消灭体脑差别。但其共同点就是“工”与“读”相结合、“工”与“学”相结合,读书和劳动相结合。这种思潮在演变过程中组织了工学会、北京工读互助团等,开展多种多样教育实践活动。

(四)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早期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演变而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培养技术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但与社会生产脱节的传统教育却无法满足此类需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自1915年起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引起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热议。陆费逵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的观点。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职业教育研究和推行的专门机构。191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学校,进行职业教育实验,使职业教育思潮达到**。进入20世纪30年代中期后,职业教育思潮渐渐走向低潮。

(五)勤工俭学运动

勤工俭学运动最初产生于1912年,由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汪精卫等人在北京组织“留法俭学会”,其宗旨为“以节俭费用为推广留学之方法;以劳动朴实养成勤洁之性质”。[16]1915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成立“勤工俭学会”,其目的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17]1916年,在巴黎和国内成立中法两国文化总机关“华法教育会”,以襄助留法俭学会、勤工俭学会的教育事业。到1919年春至1920年年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达到**,国内赴法留学生人数约达1600人。这一阶段,早期共产主义者成为主要发起者和参与者,开始寻求探索中国的出路,产生了一批无产阶级革命骨干。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参加者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基本分为先工后学、先学后工、半工半读三种情况,使“俭学”和“勤工”结合起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也使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结合起来。1925年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结束。

(六)科学教育思潮

1914年,任鸿隽、赵元任等留学生在美国发起“中国科学社”,积极倡导科学教育。次年又向国内宣传,刊发《科学》杂志。他们强调科学教育一方面传授物质上的知识,另一方面将科学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和训练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其中后者尤为重要。此外,科学教育思潮还存在着另外两个主要流派,即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主张理性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并建设教育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胡适为代表的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方法的实证主义。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科学教育思潮一时盛行。五四以后,科学教育运动广泛展开,大力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强调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出现科学的教育化趋势和教育的科学化趋势,不仅推广了教育及心理测量、智力测验等研究手段,也大范围地试验了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教学方法。

(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初。1922年以后,以曾琦、李璜、余家菊等为代表的欧美留学生回国开始宣传国家主义。1923年,余家菊、李璜合著的《国家主义的教育》问世,标志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振兴。国家主义教育思潮认为教育是一种国家的主权、国家的事业、国家的工具和国家的制度,强**育主权的独立与统一,主张:教育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不是个人理想的产物;教育作用在于“同化”;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国家意识的好国民。基于这种认识,国家主义者促成了20年代中国的收回教育权运动,提倡普及教育、义务教育、蒙藏教育、华侨教育以及学校中爱国教育、军事教育,倡导教育和学术独立,等等。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于1924—1925年间蔚然成风,直到北伐战争之后才逐渐消寂。

二、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兴起一场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浪潮。输入中国最早的教学法是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兴起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着力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追求儿童个性的发展。这些新的教育思想很快传入中国,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响应,形成介绍、实验各种新教学方法的热潮。较为突出的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验有:

(一)推行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由克伯屈所创,以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和桑代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理论依据,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由儿童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自行设计并实行单元活动,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强**育与生活相结合。设计教学法的这些特点深受教育界的欢迎,1917年传入中国。1919年,南京高师附小在俞子夷的主持下首先开始研究和试验,受到极大关注,来校观摩者众多。此后,许多学校纷纷仿效。1921年,《全国教育联合会》议决推行小学设计法。1927年,克伯屈来华讲学,使设计教学法风行一时。但由于设计教学法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支离破碎,而且在教学指导、教材编写、教学设备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困难,1924年后渐渐沉寂,20世纪30年代后试行设计教学法的学校也所剩无几。

(二)试验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进行的试验。有别于班级授课制,这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作业室内,自己拟订学习计划,按照兴趣自由安排学习,教师只是各作业室的顾问。1922年,道尔顿制传入中国,最先由舒新城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试行。1923年,舒新城出版《道尔顿制概观》。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新制中学及师范学校宜研究试行道尔顿制案》,提出在研究基础上逐步推广。1925年,柏克赫司特来华,宣传道尔顿制。全国试行的学校日益增多,至该年7月,已达100余所中小学。20世纪20年代后期,试验逐渐停止。

三、乡村教育运动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发生剧变,军阀混战,再加上自然灾害,使农村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这种状况,教育界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从城市投放到中国农村,认识到以前的教育“走错了路,忽略了百万个乡村”,[18]企图通过乡村教育进行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社会改造,为此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乡村教育运动。1925年以后,乡村教育实验区纷纷建立,到1935年止,全国已设有193处之多。其中较有影响的乡村教育试验活动有:

(一)河北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1926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创办。代表人物是晏阳初,他认识到:“中国大部分的文盲不在都市而在农村,中国是以农立国,中国的大多数人民是农民。农村是85%以上人民的着落地,要想普及中国的平民教育,应当到农村里去。”[19]在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中,他指出中国农村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愚”、“穷”、“弱”、“私”,要根本解决这四大问题,必须从事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推行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这“三大方式”。1929年,晏阳初到河北定县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提出了“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民教育目标,主张“化农民”必须先“农民化”,号召知识分子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进行乡村改造。

(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实验

黄炎培等人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最先关注农村教育问题,在江苏昆山徐公桥开展了农村改进实验,采取“富政教合一”的方针,使教育、农村经济、改进实验三者结合起来,目的是“以教育之力,改进农村一般生活,以立全社会革新之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也逐步形成和成熟。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提出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强调职业教育与社会沟通,要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根据教育经验,他还总结职业教育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原则。此外,黄炎培还把“敬业乐群”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为农村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三)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由中华教育改进社创办,以陶行知为代表,自1927年3月开始进行乡村教师培养的试验。这所学校深受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教学内容以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为主,培养乡村教师。

(四)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

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建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从事乡村建设实验和理论研究。他认为,中国的乡村和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社会的根本,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国的建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20]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乡村的进步,社会的改造,“不能不归于教育一途”。[21]而乡村教育也需以乡村建设为目标。1933年,山东省政府将邹平、菏泽划为县政建设实验区,将全县分成若干个区,各区成立乡农学校校董会,开办乡农学校,教育内容以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服务于乡村建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