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1 / 1)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出生在官僚家庭,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考中进士后,历任各种地方官职。在任官期间,多次镇反平乱,使他有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想法。于是所到之处,制定规约,开办社学、书院,并亲自讲学。1508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在那里开创龙冈书院,从事讲学活动。此后,他又倡建、执教于濂溪书院、白鹿洞书院、稽山书院等书院。明中叶后书院兴旺,与王守仁积极倡办书院有直接关系。王守仁的语录、文录、杂文,由其弟子汇编成《王文成公全书》,其中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是《传习录》。

一、心学与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原理来源于与“理学”针锋相对的“心学”。“心学”是南宋思想家陆九渊(1139—1193)把佛教禅宗“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的旨义,与儒家思孟学派的主观唯心主义结合起来,建立的与朱熹“理学”齐名的新儒家学说。二者思想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存在于天地之间的“理”是世界的根本,人的学习就是要探究天地间的理。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一个人的“心”才是世界的根本,也就是说“我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我心”,天地间的真理都在自己心中,想要探究真理,就要“内自省也”,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满街都是圣人”。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心学的理论,创立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径庭的“阳明学派”。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在“心”中,“心即理”。他还认为“良知即天理”,即是“心之本体”。“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也就是“致良知”。所以在他看来,教育的作用是“明其心”。

王守仁要求人们向内心去寻找先天存在的道德,以“心学”观点来论证教育作用,让人们把道德看成是自发的而非强制的,内在的而非外加的,使人更易接受伦理道德的束缚。这种理论是明代中叶社会危机和教育危机的反映。

二、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主要是针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说而提出的。作为实践派的王守仁认为,所谓学习并不是读书,而是学怎样做人,做一个道德纯全的圣贤。王守仁虽不反对读书,但绝不以读书为学问,读书不过是收敛心思,在学习过程中占很小一点地位。学习既是学做人,便不能离于躬行实践,所以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口号。

他认为:凡人不能成圣人,主要是由于知行分离。“知”离开“行”,便不是“真知”;“行”离开“知”,便是乱“行”。所以,他的“知行合一”说的核心在于两层意思:一是指“知”和“行”密切相连,不可分割。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1],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同一过程中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二是指“知”和“行”并进,缺一不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2],如不重“知”,仅重“行”,就会“冥行妄作”,缺乏遵守道德的自觉性;如只重“知”不重“行”,就会“悬空去思索”,没有实效。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将“知”和“行”统一。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基准是“良知”、“天理”,但他注重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对于矫正社会上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风气,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随人分限

在教学实践上,王守仁强调要“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儿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随人分限含三层意思,其一就是量力而行(施教)。他认为良知人皆有之,在这一点上愚夫愚妇与圣人一样,但人的资质不同,圣人与常人不同,圣人之间也不同,就像金的分量有轻重:“尧舜犹万镒(约20两),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3]因此,教学应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逐步提高和加深,不可贪多图快,这样不但能防止“食而不化”,还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他还以习字为例:“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4]提出要使儿童经常保持精力有余的状态,这是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可见他已不局限于孟子“盈科而进”的比喻,而是与学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联系起来,这是对教学思想的贡献。

三、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心学”的教育思想,特别体现在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和主张上。他认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儿童教育更应搞好。

(一)激发兴趣

王守仁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认为当时的儿童教育,只注重读书考试,对儿童一味要求约束而不知正面引导,期望其聪明却不知用好的方法来培养。甚至用种种惩罚手段,对儿童就像囚犯一样,这样儿童也必然将学校看作是监狱,将师长看作是仇敌,靠说谎来掩饰其顽皮,靠逃学来满足其游玩的意愿,结果是教育的失败。有鉴于儿童教育中的严重问题,王守仁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以诱导、启发,来代替“督”、“责”等传统手段。

(二)循序渐进

针对儿童教育,王守仁主张应以循序渐进为首要原则,他以走路为喻,婴儿只能扶着墙壁学习站立、移步,幼童可以在庭院中走、跑、跳、登,到成人才可以出远门旅行千百里。他由此强调,儿童处于“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身心发展时期,学习必须是循序渐进,负担一定不要过重。

(三)因材施教

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王守仁主张像医生医治不同病人一样采用不同的教学方针。他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塞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5]而且,王守仁的因材施教不仅要避短,而且要扬长。他说:“圣人教人,不是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6]这一思想有尊重和扶持个性发展的倾向,态度较传统儒家的“因材施教”更为积极。

(三)儿童教学活动的多样化

对于儿童教育,王守仁提出要养成一班爱动爱唱爱游戏、天机活泼、生机盎然的儿童,这样的儿童才是有用的人才,培养出这样的儿童,才是有价值的教育。

针对儿童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王守仁主张教学应该力求生动、多样化。要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如“歌诗”不仅是精神陶冶,同时在高声吟咏歌唱的过程中,还可以调节、宣泄情感。“习礼”不仅是训练礼仪,还可以通过礼仪动作的练习,达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作用。“读书”也不仅是增长知识,开发智慧,还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来表达志向。

王守仁还制定过一个日课表,上午学童背书、诵书,然后习礼。下午诵书、讲书,然后在歌诗声中结束一天的课业。这样的教学安排可谓动静交替,使儿童不至于感到过于单调和疲劳,有助于保持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比起传统教育一味地读书背书来,充分注意到了儿童的身心特点,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可以说令人耳目一新。

王守仁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曾国藩、蒋介石都曾追捧过王守仁的学说,认为这是“求学作事”之根本。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郭沫若也曾受过王守仁的影响。此外,王守仁的阳明学对近代日本、朝鲜等国的思想界影响也极大,其学说以“反传统”姿态流传到日本,对明治维新产生过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