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元(1635—1740),字易直,号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幼年出身贫寒,为生活所迫,亲自耕地灌园,并曾学医养家。他虽上过学,但并未拜过名师。24岁时,从事教学工作,最初称“思古斋”,讲了一段阳明学,两年后改奉理学。35岁时思想转变,认为理学空虚无用,并非周孔正道,因而力主恢复孔孟之道。并改称“习斋”,以示与理学决绝。此外,他也反对汉儒章句之学,提出了以“实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他在近50年的教育生活中,培养了大批弟子,特别是晚年主办的漳南书院,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主张。其著作主要有《四书正误》和《朱子语类评》等。
一、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一)经世致用与培养实才实德之士
颜元把教育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重要工具和途径,这是儒家修齐治平思想在教育上的传统影响。颜元的政治思想可用三句话来概括,即“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7]他试图恢复尧舜周孔之道。这一思想决定了其教育目的,即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能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从而实现国富民强的社会理想;通过培养懂法知礼的政治人才以改良社会政治;培养军事人才以达到强天下的目的。
为此,颜元主张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在具体培养目标上,他提出了两类人才:一是德才兼备的各级官吏,二是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颜元认为,要“经世”治国,光有中用的“军相”和“百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从事百工农医的专门人才,能为“生民办事”,发展社会经济。他认为,人才应该各专其业,各得其用。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专门人才中,百工农医等一向是被轻视的。颜元以此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这对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培养目标是一次突破,在当时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颜元对学校的作用功能有独到见解,他说:“昔人言,本原之地在朝廷,吾以为本原之地在学校”[8]。他将学校看作培养造就有用人才的基地,且把学校和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学术等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说教育的社会作用在颜元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成个性
除了认为教育对社会政治发生作用外,颜元还认为教育能对个体产生作用,即可以成就个性。首先,颜元针对宋明理学的“理气”二元的人性论进行批判,认为人性不可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部分,而“气质之性”恶的观点更荒谬。在他看来,“气质”是性存在的前提条件,虽有强弱的不同,但也不能以善恶而论。而教育的作用表现为成就个性:“人之质性各异,当就其质性之所迁,心志之所愿,才力之所能以为学,则易成圣贤。”[9]这样培养出来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才能对社会发生作用。
二、实学的教育内容
颜元从宋弱、明亡的历史教训中深切感到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义理的危害。他指出:“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10]这种空言虚文的教育一是败坏人才,从而危害国家;二是败坏风俗,从而危害民众,可谓祸国殃民。颜元反对传统儒家将道义和功利对立的看法,他把董仲舒提出、朱熹列为“处事之要”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点,看作是士风不务实的根源。因此他将其中的两个“不”字改成两个“以”字,成了“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11],这样,二者就结合起来了。
他认为尧舜周孔都提倡实学、行实教,既有利于个人又有利于国家,所以必须恢复其道,主张以他们所倡导的三事、六府、三物为教育内容。三事即《左传》上说的“正德、利用、厚生”,六府即《左传》上说的金、木、水、火、土、谷,他认为此乃尧舜之道。最主要的是三物: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六德指智、仁、圣、义、中、和;六行指孝、友、睦、姻、任、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此乃周孔之道。由此可见,其教育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在本质上既不同于禅理语录,也不同于诗文制艺等教育内容,冲破了千百年来传统经学和理学的局限。
另外,颜元还把劳动与体育列为教育内容,他认为劳动不仅可以掌握有用的技能,还可以“练智”、“达才”,即发展人的智力才干。颜元把劳动当作个人修养的手段,论述劳动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古代是十分可贵的。
三、“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
颜元提倡的“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是与书本教育相对立的。他反对理学教育把读书作为唯一的求知途径,主张通过“主动”的教学方法获得经验与知识。所谓“主动”的教学方法,就是要通过实际活动,通过具体的事去学去教。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筋骨强固,而且可以有道德涵养的功用和经世致用的价值。
教学既然“主动”,就必须注重“习行”。“习”即练习,“行”即实行。他认为只有“习行”才能取得真正的知识,也才能实际应用所教所学的知识。“格物致知”是颜元“习行”原则的主要方法。他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格物致知”,认为“物”就是客观实际存在的具体事和物。“格物”就是亲自去接触这个事,去做这件事。只有通过“格物”,才能达到“致知”,获得真正知识。他进而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强调从书本学到的知识,必须照书上所说的去“习行”。这样即使读书少,只要“习行”了,也会受用不尽。
颜元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全面和系统。从其主导思想来看,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新的市民阶级的利益。他敢于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向居统治思想的理学宣战,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教育理论和主张,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五四以后,为了提高民族士气,增强体质,曾有不少仁人志士极力宣扬其“主动”、“习行”的思想,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要》中曾评价道:“颜元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其评价非常恰当。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明代国子监学生通称( )。
A.监生 B.生徒 C.秀才 D.学生
2.下列学校中,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 )
A.国子学 B.觉罗学 C.太学 D.鸿都门学
3.在培养目标上,特别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家是( )。
A.韩愈 B.朱熹 C.王守仁 D.颜元
4.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教育原则的教育家是( )。
A.朱熹 B.陆九渊 C.王充 D.王守仁
5.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 )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
A.张载 B.陆九渊 C.孔子 D.朱熹
二、简答题
1.试述王守仁对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发展
2.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
3.简述颜元经世致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评述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颜元重“实学”和“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在?
四、材料分析题
根据以下材料具体分析科举制度到社会影响的演进历程。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西晋·刘毅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唐·白居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北宋·宋真宗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清·顾炎武
【拓展阅读书目】
1.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余文武:《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郭齐家:《中国教育的思想遗产:回望宋元明清》,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1] 《传习录》卷上。
[2] 《传习录》卷上。
[3] 《传习录》卷中。
[4] 《传习录》卷中。
[5] 《静心录·与刘元道书》。
[6] 《传习录》卷下。
[7]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
[8] 《习斋记余·送王允德教谕清苑序》。
[9] 《四书正误》卷六。
[10] 《四书正误》卷二。
[11] 《四书正误》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