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立中学教育或中学教师教育学科,通过院校布局调整和高师院校和综合大学的专业学院调整,提升中学教师的专业质量(1 / 1)

从整体来看,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正处在巩固数量、提升质量的阶段。由于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属于后义务教育阶段,两者之间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的现状,还是未来国家要求之间均存在本质的差别,因此,本部分将分别就初中、高中教育进行讨论。

就初中阶段而言,随着我国2011年基本实现9年义务教育,初中教育开始从数量向质量、从整体发展向各部分均衡发展转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包含初中教育在内的义务教育在2010—2020年期间,要“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而无论是初中教育数量的保证、质量的提升、东中西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均离不开保质保量的初中教师供给。充足的初中教师数量供给体现在国家对于初中教师规模的需求,高质量的初中教师的供给则可以通过教师队伍的学历构成而体现出来。根据《纲要》的目标,我国初中教师的规模和质量的现状及未来目标可表示如下表:

表5.2-17 初中教师数量和学历结构的现状及其目标预测 单位:万人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根据《纲要》的要求,下一时期高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相类似,普及高中教育要在保证教师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高中教师队伍的规模,为普及高中教育创造师资条件。与此同时,继续提升高中师资队伍的质量亦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主要是通过提升高中教师队伍中的学历层次来实现的。根据教育部规划司依据《纲要》所作出的预测,我国高中阶段教师的现状以及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可表示如表5.2-18:

表5.2-18 高中教师数量和学历结构的现状及其目标预测 单位:万人

根据目前我国中学教师培养规模和未来中学教师需求预测,不难发现中学教师培养的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非常突出。第一在规模总量上,供大于求的局面长期存在。根据教育部师范司提供的最新的数据,我国2009年中学教师的培养规模约为42.29万[3],对比相关需求预测数据,年均9.05万(2012—2015年)和年均16.46万(2016—2020年),明显供大于求。第二在学历层次方面,参照2010年各学历层次培养规模,我国专科层次及以下的中学教师培养量将远远大于所需补给的数量,本科的培养基本可以满足需求,而研究生层次教师需求则呈明显上升趋势(见表5.2-19)。第三在地区和区域方面:师范毕业生“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城市县镇农村”的流动意愿的惯性,导致我国不同地区的教师需求数量(东部=中部=西部)和不同区域的中学教师需求量(初中:县镇乡村城市;高中:县镇城市乡村)之间存在不均衡(见表5.2-20);第四在学科方面:整体上中学各学科教师的供给(培养)数量可以满足未来补给量的需求,但是由于师范毕业生就业政策、教师编制、地区和城乡差异,导致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部分学科(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短缺的问题(见表5.2-21和表5.2-22)。

表5.2-19 中学教师培养院校培养规模与2013—2020年中学教师需求对比表 单位:万人

表5.2-20 2013—2020年东、中、西部城乡初中、高中教师需求预测 单位:万人

表5.2-21 2013—2020年东、中、西部各学科初中教师需求预测 单位:万人

表5.2-22 2013—2016年东、中、西部各学科高中教师需求预测 单位:万人

我国中学教师供需在规模、学历层次、地区和区域、专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考虑到目前我国中学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纲要》中所提出的未来中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实现中学教育从数量保证向质量提升、从整体发展向各部分均衡发展的转向,未来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中中学教师培养部分必须进行调整。首先要建立中学教育(或中学教师教育)学科,一方面让参与中学教师培养的院校明确培养目标,改变目前因为以数学、物理等学科命名的师范专业设置而导致的难以区分其所面向的是中学教育还是小学教育的混乱状况;另一方面,未来教师教育专业评估亦须从基础教育的需求入手,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指向以理清不同指向的专业内部建设的差异。

其次,针对目前中学教师总体供过于求、农村地区部分学科中学教师缺口和西部地区高学历中学教师需求较大等问题,应从教师教育院校布局进行整体调整。一是控制中学教育师范专业的招生规模,开展科学的各地区的、各层次的中学教师的供需预测,逐步实现中学教师由现有的供大于求逐渐趋于供需相当的平衡状态;二是根据地区差异,逐年减少大专层次中学教育专业招生,例如可以通过师专院校升格的方式,将其培养层次提升至本科,或降低专科层次的培养规模,转移培养资源以提高本科层次培养规模;鼓励省级、地市级师范院校尝试“3+1”“4+2”模式等多种本科、研究生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寻找到符合地方发展阶段的中学教师学历层次提升渠道;三是加强省级、地市级师范院校中学教育师范专业的培养质量,并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省级、地市一级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试点,引导中学教育师范专业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从教;四是鼓励有实力的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新设或增加研究生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特别鼓励综合性大学加入到研究生层次培养中。

最后要依托中学教育专业建制,调整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的专业学院,建议通过在师范大学内部设置“教师教育二级学院”的方式加强中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师范性,并支持建立综合学院、综合大学与师范大学共同建设跨校“4年学科专业本科+2年中学教育专业硕士”通道模式,支持师范大学和有实力的师范学院建设校内“4+2”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增加研究生层次培养规模。鼓励有招收教育硕士资格的院校增加中学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

在未来中学教师教育体系建构上,有必要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中期(2013—2015年)和长期(2016—2020年)时间段来确定调整措施。

(1)东部地区:控制中学教育师范专业招生规模;逐步减少并中止大专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增加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培养规模;在师范大学内部设置“教师教育二级学院”,鼓励实践和探索“4+2”等多种形式的研究生层次中学教师培养;建立中学教育专业制度并试点招生(见表5.2-23)。

表5.2-23 东部地区院校中学教师培养规模与2013—2020年中学教师需求对比表 单位:万人

中期调整策略:在2013—2015年间,教育部在东部地区控制并削减大专层次的中学教师招生规模,停止少数仍在参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大专以下院校的招生;原有参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大专院校,可通过教师教育机构认证评估,认证合格后升格为本科院校,继续参与中学教师培养;认证不合格则停止其培养中学教师的资格;师范大学应在全省中学教师供需预测的基础上,逐渐调整招生和培养结构,在保持本科层次中学教师培养的基础上,逐渐向研究生层次进行提升。建立中学教育专业制度,并在部属师范大学、省属师范大学中设置“教师教育二级学院”,在中学教育各子学科专业中进行试点招生,探索研究生层次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并在部属师范大学或者具有师范传统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招收中学教育博士生,以满足东部地区对于中学教师学历层次的高需求。

长期调整策略:在2016—2020年间,师范专科院校停止中学教师的培养,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适当压缩本科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规模;对师范院校中设置的“教师教育二级学院”以及中学教育专业制度的试点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二级学院设置和中学教育专业设置情况进行调整;进一步探索多种形式的硕士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模式,保持博士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

(2)中部地区调整策略:控制中学教育师范专业招生规模;逐步减少大专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规模,增加本科的中学教师培养规模,适当增加研究生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规模;鼓励师范大学实践和探索“4+2”等多种形式的研究生层次中学教师培养;支持地方政府与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开设省级、地市级免费师范生项目,定向培养本科层次中学教师,定向培养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农村地区紧缺的中学学科教师(见表5.2-24)。

表5.2-24 中部地区院校中学教师培养规模与2013—2020年中学教师需求对比表 单位:万人

中期调整策略:在2013—2015年间,教育部在中部地区控制并削减大专层次的中学教师招生规模,停止少数仍在参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大专以下院校招生;原有参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大专院校,可通过教师教育机构认证评估,认证合格后升格为本科院校,继续参与中学教师培养;认证不合格则停止其培养中学教师的资格;师范大学应在全省中学教师供需预测的基础上,逐渐调整招生和培养结构,在提升本科层次中学教师培养的基础上,适当对研究生层次进行提升,鼓励有招收教育硕士资格的院校增加中学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鼓励师范大学实践探索“4+2”等多种形式的研究生层次中学教师培养;支持省级政府与省属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省级免费师范生项目,并定向培养本科层次的中学教师,定向培养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农村地区紧缺的中学学科教师。

长期调整策略:在2016—2020年间,师范专科院校继续缩减中学教师培养,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保持本科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规模;在师范大学进一步探索多种形式的硕士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在省级免费师范生项目实施的基础上,支持地市级政府与地方师范院校合作开展地市一级免费师范生项目,并定向培养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农村地区紧缺的中学学科教师。

(3)西部地区调整策略:控制大专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增加本科的中学教师培养规模,适当增加研究生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规模;鼓励有招收教育硕士资格的院校增加中学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支持地方政府与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开设省级、地市级免费师范生项目,定向培养本科层次中学教师,定向培养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农村地区紧缺的中学学科教师;通过编制保障、岗位补贴、奖金、学历提升等多种渠道,吸引东、中部地区的优秀中学教育师范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任教(见表5.2-25)。

中期调整策略:在2013—2015年间,教育部在西部地区保持大专层次的中学教师招生规模,停止少数仍在参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大专以下院校招生;原有参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大专院校,可通过教师教育机构认证评估,认证合格后升格为本科院校,继续参与中学教师培养;认证不合格则停止其培养中学教师的资格;师范大学应在全省中学教师供需预测的基础上,逐渐调整招生和培养结构,在保证本科层次中学教师培养的基础上,鼓励有招收教育硕士资格的院校增加中学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支持省级与省属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省级免费师范生项目,并定向培养本科层次的中学教师,定向培养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农村地区紧缺的中学学科教师。通过编制保障、岗位补贴、奖金、学历提升等多种渠道,引导西部本地区以及东、中部地区的优秀中等教育师范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从教。

长期调整策略:在2016—2020年间,师专院校开始缩减中学教师培养,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进一步扩大本科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规模,鼓励有招收教育硕士资格的院校增加中学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在师范大学进一步探索多种形式的硕士层次的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在省级免费师范生项目实施的基础上,支持地市级政府与地方师范院校合作开展地市一级免费师范生项目,并定向培养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农村地区紧缺的中学学科教师。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留住西部地区、吸引东中部地区本科层次及以上的优秀中学教育师范毕业生到西部地区的县镇、乡村任教。

表5.2-25 西部地区院校中学教师培养规模与2013—2020年初中教师需求对比表 单位: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