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规范“小学教育”专业设置,调整师范院校布局结构,逐步提高小学教师教育质量(1 / 1)

随着2011年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基本实现,小学教育进入发展的稳定期和质量提升期。虽然目前我国小学队伍学历合格率(2010年)达到99.52%,但是其中仍有21.7%的教师学历水平在专科以下,本科学历及以上水平教师比例只有23.7%,未来学历提升空间很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的义务教育提出:“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要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然要求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的学历层次。同时随着我国2000年以来生育小高峰出现,2020年小学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亿6千5百万,比2010年增加7百万,而且随着我国小学生师比的逐渐降低,在2013—2020年我国小学需要补充大量高学历新教师(见表5.2-9)。

表5.2-9 小学教师数量和学历结构的现状及其目标预测 单位:万人

根据教育部规划司所做有关小学教师规模预测,在未来8年(2013—2020年)内我国要新增小学教师共计168.89万人,同时要在2020年达到教师全员学历都在专科及以上学历水平,还要逐年提高本科和研究生的学历比重。因此在2013—2015年期间,每年需求21.49万人,在2016—2020年期间,每年需求20.88万人(见表5.2-8到表5.2-11)。

表5.2-10 小学教师培养院校培养规模与2013—2020年小学教师需求对比表[2] 单位:万人

表5.2-11 2013—2020年东、中、西部城乡小学教师需求预测 单位:万人

表5.2-12 小学教师专本科培养院校分学科培养规模与2013—2020年小学教师需求对比表 单位:人

表5.2-13 2013—2020年东、中、西部各学科小学教师需求预测 单位:万人

由于目前我国教师培养院校的专业名称较为混乱,难以判定其是否培养小学教师,因此此处以教师教育院校中开设“小学教育”或“初等教育”等专业的培养规模与中专层次院校中非幼儿教育或学前教育的专业培养规模来计算。其他专本科院校以学科名称开设专业的培养规模未计入,这可能造成对小学教师培养规模的低估。按照这一标准,目前小学教师培养有一半是由中职(含中师)院校承担,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分别占1成和4成左右。考虑到目前中学教师年均40万的培养规模和未来中学教师年均9万(2013—2015年)和15万(2016—2020年)的预测需求,和未来小学教师年均20万人的预测需求,未来小学教师培养机构布局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应为:

首先,逐年减少并在2015年停止非师范类中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招生,中师院校通过升格和撤并后逐年减少并最终停止小学教育专业招生,集中培养资源办学前教育;

其次,以学科教育进行师资培养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专业调整,建设“小学教育(学科方向或综合方向)”的专业来集中力量培养小学师资,并实施农村地区定向培养。通过资质认定和质量评估等措施,停止办学条件基础差、教师教育质量低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小学师资培养资格。

再次,鼓励有基础的师专院校升格为师范学院,提升其小学师资培养层次;新升格和撤并的综合学院和师范学院,以及其他有基础的本科院校,对以学科名称(师)命名的专业进行专业改造,从过去不区分学段培养转向小学教育师资培养,建设“小学教育(学科方向或综合方向)”的本科层次专业,重点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师资,重点改造建设小学教育(音乐方向)、小学教育(美术方向)、小学教育(体育方向)、小学教育(科学方向)、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向)等专业,增加相关供给。

最后,支持建立综合学院、综合大学与师范大学共同建设跨校“4年学科专业本科+2年小学教育专业硕士”通道模式,支持师范大学和有实力的师范学院建设校内“4+2”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增加研究生层次培养规模。鼓励有招收教育硕士资格的院校适当增加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

在未来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建构上,有必要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中期(2013—2015年)和长期(2016—2020年)时间段来确定调整措施:

(1)东部地区调整策略:中职院校停止小学教育专业,调整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结构来逐步减少专科层次的培养规模,通过师专升格、专业改造和“4+2”模式大力增加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规模(见表5.2-14)

中期调整策略:在2013—2015年期间,东部地区非师范类中职院校停招小学教育专业,2010—2012年入学的学生在毕业时可通过参加专门考试进入本地区专科院校来修读三年制大专课程;中师院校通过撤并或升格逐步减少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主要承担学前教育专业培养,2010—2012年入学的学生在毕业时可通过专门考试继续在校修读三年制大专课程;师专院校通过减少中学教育的培养规模,适度增加小学教育的培养数量,定向农村地区培养,并进行持续质量评估;其他高职高专院校须进行资质认定,未能通过认定的院校不再招生,通过认定院校逐步减少小学教育培养规模;通过支持有实力的师专院校升格为师范学院,逐步减少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层次培养以增加本科层次培养规模,未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其他本科院校依托原有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小学教育(学科方向)”专业,增加本科层次培养规模,重点改造建设小学教育(音乐方向)、小学教育(美术方向)、小学教育(体育方向)、小学教育(科学方向)、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向)等专业,增加供给;支持综合学院、综合大学与省内师范大学建设“4+2”的通道模式试点,支持师范大学和有实力的师范学院新设或增加“4+2”专业硕士培养,增加研究生层次培养规模,并鼓励承担教育硕士培养的院校适度增加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比例。

长期调整策略:在2016—2020年期间,师专院校保持小学教育的培养规模,并面向农村地区定向培养,通过认定的高职高专院校逐步停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院校停止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招生,以增加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新升格师范学院完善本科层次专业培养;继续完善跨校“4+2”通道模式,继续支持师范大学和有实力的师范学院新设或增加“4+2”专业硕士培养,大力增大研究生层次培养规模。

表5.2-14 东部地区小学教师培养院校培养规模与2013—2020年小学教师需求对比表 单位:万人

(2)中部地区调整策略:中职院校停招小学教育专业,调整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结构逐步减少专科层次培养规模,通过专业建设和“4+2”模式大力增加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培养规模

中期调整策略:在2013—2015年期间,中部地区非师范类中职院校停招小学教育专业,2010—2012年入学的学生在在毕业时可通过参加专门考试进入本地区专科院校来修读三年制大专课程;中师院校通过撤并或升格,逐年减少小学教育专业招生,主要承担学前教育专业培养,2010—2012年入学的学生在毕业时可通过专门考试继续在校修读三年制大专课程;师专院校通过适度减少中学教育的培养规模,增加小学教育的培养数量,定向农村地区培养,并接受持续质量评估;其他高职高专院校须进行资格认定,通过认定的院校方有资格招生,并逐步减少小学教育培养规模;设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院校逐步减少专科层次培养以增加本科层次培养规模,其他本科院校依托原有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小学教育(学科方向)”专业,增加本科层次培养规模,重点改造建设小学教育(音乐方向)、小学教育(美术方向)、小学教育(体育方向)、小学教育(科学方向)、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向)等专业,增加供给;支持综合学院、综合大学与省内师范大学通过“4+2”的通道模式试点,增加研究生层次培养规模,并鼓励承担教育硕士培养的院校适度增加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比例。

长期调整策略:在2016—2020年期间,师专院校和通过认定的其他高职高专院校保持小学教育的培养规模,并定向农村地区培养;本科院校停止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招生,适度增加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继续支持跨校“4+2”通道模式增加研究生层次培养规模,鼓励承担教育硕士培养的院校适度增加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比例(见表5.2-15)。

表5.2-15 中部地区小学教师培养院校培养规模与2013—2020年小学教师需求对比表 单位:万人

(3)西部地区调整策略:中职院校逐年减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规模,调整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结构逐步减少专科层次培养规模,通过专业建设和“4+2”模式大力增加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培养规模(见表5.2-16)

表5.2-16 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培养院校培养规模与2013—2020年小学教师需求对比表 单位:万人

中期调整策略:在2013—2015年期间,通过地方性质量评估,西部地区非师范类中职院校逐年减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规模,2010—2015年入学的学生在在毕业时可通过参加专门考试进入本地区专科院校来修读三年制大专课程,面向农村地区定向培养;中师院校通过撤并或升格,逐年减少小学教育专业招生,主要承担学前教育专业培养,2010—2012年入学的学生在毕业时可通过专门考试继续在校修读三年制大专课程;师专院校通过适度减少中学教育的培养规模,增加小学教育的培养数量,并面向农村地区定向培养;其他高职高专院校须接受资格认定,通过认定院校方有资格招生,并保持目前培养规模;设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院校逐步减少专科层次培养以增加本科层次培养规模,其他本科院校依托原有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小学教育(学科方向)”专业,增加本科层次培养规模,重点改造建设小学教育(音乐方向)、小学教育(美术方向)、小学教育(体育方向)、小学教育(科学方向)、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向)等专业,增加供给;支持综合学院、综合大学与省内或区内师范大学“4+2”的通道模式试点,增加研究生层次培养规模,并鼓励承担教育硕士培养的院校适度增加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比例。

长期调整策略:在2016—2020年期间,非师范类中职院校停止招收小学教育专业;师专院校和通过资格认定的高职高专院校继续保持小学教育的培养规模,并面向农村地区定向培养;本科院校停止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招生,适度增加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继续支持跨校“4+2”通道模式建设增加研究生层次培养规模,鼓励承担教育硕士培养的院校适度增加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