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制规模总量,形成市场和规划相结合的机制,制定教师培养数、资格证书获得数和最终岗位就业数之间的比例标准,形成高质量、高效益的教师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教师供需不平衡问题日益严峻,以2010年为例,全年普通中小学、职业初中和特殊教育学校共录用毕业生23.3万人,而当年教师教育院校毕业生总计73万人,其中本科层次毕业生就达到29.3万,已经超过当年教师需求总数。与此同时,2011年教师资格认定中非师范专业毕业学生也高达31.3万人,整体教师供给远大于教师需求(见表5.2-1)。而根据对2013—2020年的教师需求规模预测,并对比2010年我国教师现实的培养规模,未来我国教师供大于求的矛盾将会继续存在。
表5.2-1 教师教育机构培养规模与2013—2020年教师需求预测对比表 单位:万人
同时,教师供需中的结构性不平衡依然突出(见表5.2-2),一是在类型上,中职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的需求缺口较大,供给相对不足;二是在城乡上,农村教师的需求缺口大,老少边穷地区教师供给不足;三是在东中西部上,西部地区教师需求仍存在一定缺口,特别是民族地区和西部农村地区;四是在学科结构上,包括音乐、体育、美术在内的学科教师在西部和农村地区仍较为缺乏,同时新课程改革新设的课程如科学、研究性学习等缺乏对应专业培养;五是在学历层次上,基础教育对高素质、高学历教师的需求逐渐增大,但教师教育院校的培养层次仍然未能摆脱“旧三级”的格局,距离教师培养的大学化仍有很长一段路。
表5.2-2 2010年各级各类教师培养规模与2013—2020年教师需求预测对比表 单位:万人
由于教师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其直接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未来国家人力资源的储备,因此政府在教师教育上必然要承担宏观管理的职能。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而教育行业则在“事业单位”的领域内保有较强的计划色彩,教师配给仍取决于政府所订的编制份额,其需求量本身是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但是从前述两表中不难看出,参与教师教育的院校在教师教育层次、专业设置、规模设计等方面存在无序性和市场盲目性,造成一直以来教师供应总量远远超过需求量,而同时在职业教育师资、部分学科师资、农村学校师资等方面又出现缺口。因此未来要建构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必须首先从理顺师资供求关系入手,控制规模总量。以避免教师教育未来发展的盲目和无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既要保障足够的师资供给,又要避免过度培养和重复建设,通过对教师培养进行总量控制,以配合教师需求量的变化。
其次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要逐步建立市场与规划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我国传统师范教育体制主要通过独立定向的培养方式、通过计划来实现师资配给。但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化进程的加快和外围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重新回到计划时代已然不可能。然而,在农村地区学校、西部地区学校、以及国家政策倾斜发展的职业教育方面,单纯依靠市场配置难以很快发挥作用,也难以回应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在教师教育的管理上,必须要明确政府的管理权限,体现其全局考量和顶层设计的优势,依托科学规划对教师教育发展方向、规模、层次进行总体设计,从而对重点区域给予重点倾斜;与此同时,仍需借市场这一资源配置的主力,进一步培育有序的市场环境,让各类教师教育院校能各挥所长,在教师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培养更多优质的师资储备,择优选入教育行业。
再者要研究确立教师培养数、资格证书获得数和最终岗位就业数之间的比例标准,为政府规划和院校培养计划提供依据。由于目前师资供求关系中,一方面并非所有教师教育院校培养的教师都有从教意愿和从教能力,必然有一定比例的师范生毕业后转入其他行业任职;另一方面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及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能够通过考试途径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部分人员也有一定比例会进入到教师行业中任教。因此要实现市场与规划结合机制的功能发挥,需要通过对过去相关数据的分析梳理和对未来教师供给的预测结果,并借鉴国际经验,确立较为合理的教师培养数、资格证书获得数和最终岗位就业数之间的比例标准,从而为政府规划各级各类教育的师资培养规模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