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对于职工的看法,历来徘徊在两种论调之间。一种是包袱论,一种是财富论。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年在车间摸爬滚打的记忆,李庆云才会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每个职工其实都有长处和适合的岗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百草治百病,百人有百用,聪明的企业家应该将心思用在如何使用他们而不是如何甩掉他们上。企业需要考虑的是为他们提供一切机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李庆云说,“环渤海”没有废人,每一个复岗职工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关键在于干事氛围的营造,在于企业文化的熏陶。
“环渤海”不光没有卖地,职工没有下岗,而且还在这块土地上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业神话。李庆云说,有土地就等于有了生存的根基,你愿意怎么耕耘就怎么耕耘。如果把地卖了,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环渤海”人庆幸遇到了这样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因为有了这个坚强集体,他们的生命无比充实,幸福地分享着企业改制与发展的成果。
市场不相信眼泪,创业不相信出身,但人心相信情感。他们很满足,因为他们的领导班子的心始终是滚烫的,始终都是带着感情搞改革。李庆云常说:“人没了感情就什么都没了,如果只有金钱和利益,这个世界岂不是太过冰冷?”
在诸多花木中,李庆云独爱莲花。他说,爱莲,就要吸纳它的团队精神,根植淤泥,叶啜养分,口吐莲花。人际合作也是如此,团队建设更是如此,只有各尽其力,才能共举晶莹。
多年来,李庆云一系列关于职工特别是“下岗职工”、“退休职工”的理念即便在全国范围内也是超前的和先进的。
1998年,中共天津市委在《天津日报》上展开创新大讨论,天津日报社派出一个采访组到“环渤海”进行课题研究,由林楠牵头,由庞晓敏主笔,主题就定为“环渤海的创新思维”。
一个星期后,诞生了这样一段精彩的答记者问。
问:李总,许多企业改制都把职工看作是“包袱”分流回家,而您却把下岗的职工都召回上岗,您是怎样思考的?
答:许多干部和职工下岗后自谋出路或到私企去干,都非常出色,他们在国企就是“包袱”,在私企就变成“财富”,为什么呢?因为是“机制”激励他们。我们把人事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进行创新,做到了奖勤罚懒,激励进步,“包袱”就变成了“财富”。
问:过去习惯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及工资制订标准怎样进行创新?
答:先确立否定思维,包括自己订的制度和办法,都要先做自我否定,只有否定自我才能完善自我。
问:企业发展目标需要确立哪些创新思维?
答:需要不断地寻找差距,不断地确立新目标。
新闻界从理论层面提出的问题与李庆云撞击出许多火花,他常说,我们平时所做的工作并没有这么高的认识,是记者的步步紧逼才挤出了这些思想结晶。
不久,《天津日报》以整版篇幅刊发以创新为主题的调研报告,大标题是《解开包袱是财富》,在全市引起巨大反响。
“解开包袱是财富”这一理念不仅经常被李庆云挂在嘴边,更全程体现在“环渤海”的发展历程中。在“环渤海”的财富观里,“造岗造富”既是观点也是能力,更是实实在在的要求。
退休和下岗职工在企业陷入困境时经历的是“人走茶凉”的悲凉。李庆云却执意反其道而行,着力将“凉茶”变成“热茶”。无论是接手河西沙石料厂还是油毡厂,面对欠债讨债、职工无着、经营瘫痪等成堆难题,他首先想到的是职工生活,特别是那些退休职工一直是他最大的牵挂。他喜欢用“孝敬”代替“关心”这个字眼儿。他要求企业上下要像对待自家老人一样孝敬退休职工,他说,只有这样才是对历史的尊重。在企业发展方面,一定不能拘泥历史;但在企业情感方面,必须承认历史。企业的创新过程是一个整合资源、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也是凝聚人气、发掘潜能的过程,职工无论新老都是财富,就看你怎么开发这个财富。聚拢人气,偏离感情线肯定不行,只有把发展观落在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把企业的发展体现在职工的发展上,他们才会调动百倍的热情和创造力为他们期望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在“环渤海”的核心价值观里,根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和”与“仁爱”思想,并且被注入了新的内涵,这就是尊重、关心、创造和协作的团队精神。以人为本,以爱为核心,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环渤海”形成了凝聚人心干成事业的独特财富观,以人为本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