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封家书抵万金
李庆云接手河西建材公司的第三天,就以党支部名义向全体职工(包括退休职工)发出了一封公开信:
致全体职工的一封公开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于改革,正当改革不断深化之际,这股春风也吹进了河西建材供应公司的大门。
根据天津建材集团总公司建材研字(1996)5号文件通知,河西建材供应公司自一九九六年八月一日起从建材供应总公司中整建制分立出来,成为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暂保留原天津市河西建材供应公司名称,积极组建环渤海建材综合交易市场,隶属关系划归集团总公司领导。
这次调整分立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改革,盘活存量资产,扩大建材流通,发展建材交易市场,增强企业实力的需要;也是经营战略转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大举措。展望未来,河西建材供应公司充满希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将会发挥出其特有的资产优势。
河西建材供应公司分立后,发展思路为“经营,仓储,市场”三业并举,其发展工作分步进行。目前,原机构、人员、制度暂不变;年度经济指标不变;各部门抵押承包指标及考核办法不变;一切工作按常规运转。
“企业靠职工发展,职工靠企业生存”,企业分立后要靠我们全体职工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为了河西建材供应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全体职工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积极投入第二次创业,紧密围绕调整分立工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一切服从于集团整体利益确保平稳过渡;振奋精神,不等不靠,敬业爱岗,顽强拼搏,争取市场,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经济环境,为确保实现年度经济指标而努力奋斗。
党支部要求各级干部讲政治、讲宗旨、讲勤政、讲廉政,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调整分立的需要,开拓进取、求实务实,全神贯注,尽职尽责,抓出成效,推动各项工作上水平。
党支部号召全体党员和团员在经济工作和发展工作中带头认识,带头行动,充分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离退休老同志们,您们为建材事业奋斗了一生,做出了贡献。企业的兴衰也将与老同志休戚相关,在此企业分立之时,热切希望您们关心、爱护、理解、支持企业分立和发展工作。
企业要发展是众盼所望。为达此目的需全体职工风雨同舟,在此一搏,方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展望辉煌的明天。
自尊、自爱、自信、自立、携手并进,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顺致
工作愉快、万事如意!
河西建材供应公司 党支部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三日
这封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不仅阐明了企业隶属关系及盘活存量资产的初步设想以及进行“经营、仓储、市场”三业并举的发展思路,而且表达了二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以及对退休老职工的敬重和关心,对稳定军心、勾画未来、统一认识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李庆云在笔记本里记过这样一段话:企业文化是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与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不是简单的吹拉弹唱,而是企业的灵魂、底蕴和整体提升时必备的千斤顶,是企业高度的价值认同感和超强的内聚力。这种文化在企业站在拐点、面临抉择的时候,是一盒无比宝贵的、抱团取暖的火柴。
1996年9月中旬,中秋临近,他惦记着那些退休的老职工们,就和工会主席于一玲商量:“中秋、国庆两节快到了,往年工会对退休老职工的慰问怎么安排?”
于一玲说:“根据上级安排,每年两节只慰问离休干部,其他退休老职工从没慰问过。”
“你们慰问时都送什么慰问品?”
“因为企业困难,只是送些水果。”
李庆云感慨地说:“这一代人太苦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甚至到了八十年代,他们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元,多也不过一百多元,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计报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为国家默默做着贡献,同时还要养活一家几口人,现在他们退休了,他们没有过高的奢望,就盼着我们这一代人能把企业干好。现在企业亏损,在岗职工大部分都下岗了,这些退休的创业者们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想来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啊!我们都是有父母的人,他们就是这个企业曾经的父母,我们要懂得孝敬他们啊!”
一席话说得于一玲频频点头:“您看今年咱们怎么办?”
李庆云说:“不用买水果了,太麻烦,按照每人60元标准,当做月饼钱送到每个退休职工手中,钱的问题,先由我从北方公司借支给你们。”
于一玲又印证了一下:“只送给退休职工?”
李庆云肯定地说:“对!”
于一玲有些意外,心想:“在岗职工为什么没有这份福利?”
李庆云看出她的心思,说:“在岗上的人还有机会,可以通过劳动创造价值,提高我们的收入,退休的老职工不行,他们已经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国家要养他们,我们岗上的这一代人更要养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的父母亲人。”
于一玲也激动起来:“李总,您说的这些话太在理了!我们马上按照您说的办。”
当于一玲带着工会干部把月饼钱和慰问信一份份送到退休职工手中时,马上理解了李庆云的良苦用心。早已习惯被遗忘的老人们,先惊后叹:“这是位什么样的领导啊?竟然还想着我们!”于一玲解释:“李总让我告诉大家,你们是企业的功臣,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你们,现在咱们还不富裕,过节了,这是全厂职工的一点儿心意,希望大家有时间常回去看看,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请大家提出来。”从此以后,原以为和企业再无瓜葛的退休职工仿佛又找到了家,没事了就回到市场走走转转,看看自己还能为市场做点什么。
最动人心是真情,最能共鸣是真诚。在岗和复岗职工看到新班子如此善待退休职工,感动之余,将心比心,说,新班子对退休职工都如此关照,对岗上职工更没问题了,只有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才对得起这些仁厚的领导,对得起自己的未来。
于一玲清楚地记得,1996年最冷的一天,李庆云把她请进办公室,说:“快到元旦了,企业目前非常困难,拿不出钱来慰问老职工,但我们有一颗心,应该给离退休职工发一封慰问信,就像给长辈写信一样汇报近期企业的变化,告知拟建市场的想法,请求前辈们多宽容一些时间,新班子一定还企业一个奇迹。”于一玲听得心里一阵沁爽,那种被惦记的感觉一下子弥漫心田。
这又是一封情深意长的信,青色花纹信纸上,温馨地讲述着企业的规划和领导的心意。信是这样写的——
慰问信
尊敬的河西建材公司的老职工们:
您们好!
我们企业目前新组建的领导班子,决心带领职工强身造血、重新创业,决心“三业并举”图发展,即:以建市场为龙头,促进仓储业的发展,以仓储业促进建材经营向代理配送制转化。我们相信通过艰苦奋斗企业会有一个大的转机和发展。在新年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没有忘记你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知道你们对企业的关注和期望,也知道你们中有些老职工生活困难,想到你们的困境,领导班子觉得愧对你们,心有负重感,不过请你们放心,也请你们给我们一些时间,我们决心用一年的时间一定摆脱企业目前的困境,使企业强大起来,使职工富裕起来!
祝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河西建材公司党支部、工会
无论是谁,第一次展开这样的信笺,心里都会涌起一丝暖意,许多老职工更是落下了欣慰的眼泪。
经过一年多的拼搏,1998年3月,环渤海建材综合交易市场被国内贸易部确定为国家区域型“环渤海建材中心批发市场”,企业壮大之后,岗下职工全部复岗,职工收入增长了20%,这时,李庆云第一时间想起的还是那些老职工们,他对于一玲说:“企业已经好起来了,我想请老职工们到单位看一看,吃顿饭。”于一玲说:“好事啊!不过有些老职工年岁太大了,身体不太好,吃饭喝酒怕出问题。”李庆云觉得有道理,但仍心有不甘:“那也得对他们承诺些什么。这样吧,把老职工请到卖场看一看,准备水果、茶水,开个隆重的座谈会。”会上,李庆云向老职工们承诺要做的三件事,一是改善医药费报销制度(后来用三年时间全部报销了职工积存多年的医药费),二是与岗上职工一样待遇,每两年检查一次身体(现已改为一年一检),三是今后每逢四节(中秋、国庆、元旦、春节),企业都要向退休和内退职工发放慰问金100元(后逐渐增至200元、300元)。
在“五一”劳动节的座谈会上,老职工们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说:“领导不要牵挂我们,企业好起来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看到企业这么大的变化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前辈们的心声,这就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创业者,他们心底一直珍藏的是爱国、爱企如爱家的高尚情操。
从此以后,“环渤海”形成这样的惯例,每年春节前发送慰问金时,都要附上一封慰问信,就像一个游子寄给长辈的家书一样,汇报思想,拉拉家常。
这是写于2005年和2010年的两封信——
致离、退休职工的一封慰问信
尊敬的离、退休朋友:
您们好!
在新年到来之际,工会代表公司领导和全体员工向曾经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您们道一声“新年快乐”!并衷心祝福您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在过去的一年里,为应对各种挑战和竞争,我们面对修桥堵路对市场经营造成的困难,面对红星美凯龙低价位竞争带来的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市场再造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营和经济优势,全面提升企业经营业态和核心竞争力,认真落实了“紧紧抓住新阶段天津市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海河综合开发的战略机遇期,立足发展,从品牌输出入手,全面提高市场经济工作运行质量”的指导思想,围绕诚信市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提高了市场的社会公信度,通过特许经营培养和造就职业经理人队伍,实现了“环渤海”低成本扩张,确保了环渤海市场在全国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在新的一年里,在李庆云总经理及公司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我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环渤海”事业中去,将继续发扬“环渤海”人敢于创新、不断否定自我的开拓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刷新自我、奋力向上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继续发扬大厦、市场再造的拼搏、务实、敬业、奉献精神,以优良的经济工作运行质量,确保全年工作目标的实现,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再创环渤海市场更加灿烂的明天!
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企业才能为您们送去一片心意。但是,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的压力会越来越大。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只有一刻也不停歇地连续作战,才能战胜困难,迎接挑战。
我们有勇气变压力为动力,敢于承担和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同时也热切盼望得到您们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共创美好的明天!
祝离、退休职工春节快乐!
祝离、退休职工合家欢乐,健康长寿!
环渤海市场工会
2005年元月
致全体离、退休人员的慰问信
尊敬的离、退休老同志:
在2010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集团公司党政领导班子携全体在职员工向你们及你们的家属致以节日的祝福和亲切的问候,衷心祝福你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过去的一年,集团在以李庆云总裁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战胜金融危机影响,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集团上下紧紧围绕“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工作主题,以发展提振信心,将危机变机遇,高标准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市场改造提升的新项目“国际家居设计采购中心”当年破土兴建,当年投入运营,当年经济效益净增长3621.48万元,提前实现集团经济效益三年翻一番的跨越式发展目标,这就是“环渤海”人与时俱进创造的又一奇迹。
离、退休老同志虽然现在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你们曾经为企业做出的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是企业的财富,为使你们共同享受企业的发展成果,集团领导班子决定2010年春节离、退休慰问金提升至300元。
集团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努力拼搏,也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鼓励,希望广大离、退休人员继续关心支持集团公司的各项建设事业,在保重身体健康、生活愉快的同时,积极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最后,祝全体离、退休老同志们新春愉快、健康长寿、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环渤海金岸集团工会
2010年元月
持久的学习将李庆云修炼成不可多得的“通才”。在学者面前,他是实干家;在实干家面前,他又是学者。多年的思考让他极其认同学界的“企业文化三层次论”,第一层是器质性文化,包括功能、效用、质量、价值、工艺等;第二层是制度性文化,包括规章 制度、体制、机制等;第三层是理念性文化,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等。一个企业,不管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解决一切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企业文化则不同,它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约束力量,润物无声,却深达人心,不仅有效弥补着制度不足,而且可以最终转化为职工的自省与自觉。
“环渤海”企业文化的灵魂性理念是“四个不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寻找差距,不断地确立新目标,概而言之就是“与自己较劲”。“与自己较劲”和“与别人较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也是两种天壤之别的境界,前者着眼于提升自己,后者着眼于遏制对手。一个成熟的市场,一个由行业过渡到社会的成熟品牌,它们形成的过程,就是依靠内功和品质被消费者认可和选择的结果。
李庆云说,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市场的难题就是团队创新的课题,也是企业文化的主题。观众方者为良医,用众器者成良匠。“一两基因胜过一吨教育。”企业文化就像人类基因,如影随形,无处不在。一台设备、一笔资金、一队员工,从进入企业那一刻起,就被植入企业基因,他们按照什么逻辑和轨迹运转,运转得是否顺畅和长久,完全取决于这个企业的文化。
那么,“环渤海”为什么要这么对待老职工呢?这里包含着李庆云极其朴素的人本思想,他经常对员工说:“不孝顺自己父母的就不是好儿女,不尊重退休职工的就不是好企业。企业是这些退休职工干出来的,他们现在没有能力了,企业更有责任与义务关心他们退休以后的生活。”对退休职工的态度实际体现的是一个企业领导者的德,而“环渤海”企业文化的基点正是“以德为先”。从这个“德”字开始,李庆云带领新班子为“环渤海”的企业文化定下了感情基调,迈出了人性化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二、劳动模范的价值观
1998年,李庆云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开始他并未在意,当选后才知道,原来市级劳动模范除了荣誉以外还有2000元的物质奖励,同时享受医药费报销优于其他人的待遇,到了第二次推选劳模时,他马上想到了创业者——老工人毕凤平,他对于一玲说:“我建议推荐老毕!前些日子听说他得了糖尿病,想当年他为了建起咱们这个大厅立下了汗马功劳,劳模的荣誉和待遇应该属于他。”
毕凤平当选市级劳动模范后,李庆云决定为他举办一个隆重的“学劳模、争先进”颁奖大会。
会前,李庆云请来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仲安和工会主席张伟华,他向二位领导汇报:“我们决定奖励毕凤平8万元。”刘仲安听后愣了一下,说:“这种做法很大胆,但要把奖励理由说充分。”李庆云说:“劳动模范的价值体现,不应只是证书和大红花,应该有对他所做贡献的相应物质奖励,这些奖金与劳动模范给企业、给社会创造的价值比起来微不足道。劳动模范不能只是精神上的,也应该是物质上的。”刘仲安连说两个“好”字:“庆云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我支持你。”
颁奖大会上,刘仲安为毕凤平颁发了劳动模范荣誉勋章,张伟华给他戴上了大红花,李庆云亲手向他颁发了8万元奖金。严肃的大会一下子变成了振奋的大会,职工们真正领略了劳动模范的贡献与价值,“学劳模、争先进”的风气开始蔚然兴起。
从此,“环渤海”每两年产生一个天津市市级劳模,14年的发展建设历程上共涌现出6位劳动模范,1个劳动模范集体。“环渤海”为每一位劳模都要召开一个事迹报告会,大会的保留剧目便是激动人心的颁发奖金。独特的劳模文化也催生了“环渤海”的一项特别奖励机制——每展开一次大型基建战役,都会由党委发出争当立功模范的号召,战役结束后进行评比、表彰、奖励,奖励内容包括晋级薪资和奖励金等物质内容,以此弘扬正气,引领着先进、和谐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