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研活动成效显著(1 / 1)

义乌教育史 吴一舟 3650 字 6个月前

“撤县建市”后,义乌市提出教育事业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义乌的教师和教研员致力于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和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等亲身体验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使学习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幼儿教学教研

20世纪90年代初,在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的形势下,全市幼儿园教育发展迅猛,幼儿教研工作也随之得到发展。1991年5月,“义乌市幼儿教育教学研究会”恢复成立,有会员46名。自此,全市幼儿园幼儿品德教育研究得以开展。

针对幼儿园为抢生源、显示特色而出现的幼儿园教材不统一,部分幼儿园甚至出现小学化倾向,为纠正幼儿教学的不良倾向,市教育局经过教研分析,规定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统一使用省编系列教材。为进一步贯彻“教养结合”的理念,全市幼儿园开展“优化一日活动,提高保教质量”和“幼儿保育工作”等专题研究。

1996年开始,幼儿教学教研重点开展“美术、语言、音乐、计算、体育”等学科的优质课题评比;开展娱乐游戏课、幼儿体操及园内班级的环境布置等示范课观摩;开展公办幼儿园送教下乡和论文评比等活动。同年4月,金华市幼儿教育第四次年会在义乌市举行,稠城镇幼儿园教师的两堂幼儿大班的教研课,受到好评。

之后,义乌市幼儿园保教工作强调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改革,即注重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注重幼儿动手能力培养,以动启智;注重品德培养,加强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五爱”教育;注重艺术教育;注重抓好保健、卫生、安全工作。

为进一步建立正常的幼教保育工作秩序,实施素质教育,市教育局要求各幼儿园规范工作环节,严格工作纪律;强调“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认真组织游戏、认真制作教具”的教学“五认真”和“统一使用新教材、统一做好备好笔记、统一安排一周逐日活动表、统一使用家园联系册、统一使用作业辅导教材”的“五统一”;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评价,抓好过程管理,纠正“小学化”教育倾向;在教学业务上,采取培训、考核、教研、指导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同时,市教育局实施《幼师技能合格证》培训、考核、发证制度。要求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严格考核,必须达到“会弹琴、会唱歌、会跳舞、会画画、会讲故事”的应会技能和“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教法规政策”的应知理论合格。每年上半年组织应会技能培训、考核,下半年组织应会理论培训、考核,年终发合格证。

2000年,义乌市教育局出台了《义乌市幼教教研组工作常规(试行稿)》,明确了教研组的工作任务,组织形式和工作常规,建立了由市级、乡镇级和园级三级组成的教研网络,建立了示范性幼儿园与乡镇教研组结对帮扶联系制度。同时,要求各示范性幼儿园每学期做到“四个一”,即一次教学示范观摩、一次教学现场指导、一期教学技能培训、一次家教开放活动。

为提升全市幼儿教师素质,在2001—2003年间,全市幼儿园全面贯彻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市教育局组织全市农村幼儿教师、城区个体幼儿教师和所有成教干部举行以“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及保教工作要求”和“幼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的培训;邀请专家对全市幼儿教师开展培训,掌握纲要的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和组织实施的方法等;建立对幼儿园、教师和幼儿教学的评价制度;加强对在职教师“应知应会”的教育培训。

2005年,全市启动幼教管理网络建设,构建教育局——民办教育管理办公室——各乡镇中心校行政管理网络和市教研员——市教研大组——各乡镇中心校教研大组——各幼儿园教研组的教研网络,采取培训、考核、教研、指导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这一网络的建成和运行大大推动了幼教的管理和教研工作,为加强幼儿教师管理,提高师资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义务教育教学教研

1988年“撤县建市”时,义乌市明确实施五·三学制,作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过渡,执行《五·三学制(过渡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市教研室为此编写了小学一、二年级作文教材和小学六年制改五年制紧缩合编教材,进行教改实验指导。之后,市教育局组织全市以各学科课堂教学为重点的教学研究活动95次。《义乌复式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经验》在浙江省复式教学研究会上被介绍。在中央教科所指导下,市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历史、地理、生物学科等课外练习册在全市各中学试用后效果良好,还被省内同科教师普遍采用;编写的《小学作文说话训练》1至4册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小学作文训练》1~10册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在浙江省部分县市试行。

1990年起,义乌市教育局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研员下校听课每年不得少于40节,并在实验点、示范点轮流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局根据适当发展数量,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的思路,提出教研工作以“德育渗透”为重点,充分发挥各级教研组织的“共生效应”,做到依法治教,按教育规律治教,按市情、校情实际治教,探索教学质量评估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全市各科教研活动和成果显著,参与活动人次、调查研究、专题总结、发表论文和编写教学参考资料等成果都创了历史纪录。

1992年,义乌市教研工作以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为重点。质量评价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两部分。其中“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基本功”五项,20条细则;“教学效果”分“学生思想品德、学生知能水平”两项,13个评价因素。市教研室还编发了《义乌市中学班主任工作系列化方案汇编》,收录了15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与工作经验。义乌市部分中小学试行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并进行教育综合改革,先后在黄山、赤岸等11个乡镇进行农科教结合和“初三分流”的试点工作。

之后,义乌教研工作又围绕“三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开展树“三风”(校风、教风、学风)、提高“三率”(合格率、优秀率、差生转化率)活动。义乌中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教准、抓实、学活”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自己的特点。

为全面提高各级学校的教学质量,并突出地方特色,义乌市教育局提出“强化教研队伍、强化德育、强化教学管理、强化督导评估、强化激励机机制,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教研工作思路。全市教研工作着重贯彻《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计划(试行)》和各科“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编写《义乌乡土教材》。市教研室编印了《义乌市中学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集》和《1994年德育论文集》,供全市中小学教师学习参考。

1995年,义乌市教研工作进一步深入,围绕“一个深化,五个强化”的总体思路,提出“八个一”学科建设目标,即一所(或几所)窗口学校、一批骨干教师、一套教法和学法、一套教学管理常规、一套评估方法、一套资料、一套信息、一套调研和抽查措施。同时,组织全市初中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开展开课、听课、评课活动,施行“先说课后教学”的教学改革创举。即教师在上课前一说对教材的理解,二说教学方法,三说教学程序,通过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备课方式。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全市教师的教研热情。

为加强中小学思想品德、语文、英语等薄弱学科的建设,义乌市教育局明确要求采取措施,各校采取课堂教学法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教学与学习方法的新途径,如小学创设的思想品德课“优化课堂结构五步教学法”、小学语文的“课堂训练法”、小学数学的“尝试教学法”、初中政治课的“小课堂大社会”教育系列实验、初中语文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训练主线”的教学方法、中学数学试行的“分层次教学法”等都取得了较好成效。

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后,义乌市政府在1997年提出《义乌市全面推进行素质教育实验方案》,要求课堂教学素质化,推行目标教学,建立堂堂清、单元达标、年级过关的考核体系。为此,全市中小学推行以说课为主的集体备课活动;组织城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规定中小学高级教师每学期上好一堂示范课、中级教师上好一堂优质课、初级教师上好一堂汇报课、全体教师上好电教或多媒体课;中小学教师开展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和特长全能比武;开展学校教学全面质量考核。市教研室还按“教学五认真”要求,分学科修订教学常规,除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辅导、考核外,还增加了编写授课计划,以及教学总结等内容。

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等级达标、教师基本功达标、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实验教学达标等评估验收中,市教委与各中小学签订了《教学管理目标责任书》,同时,建立全面素质监测制度,各校取消成绩单,推行学生素质发展水平报告单。市教委还组织了全市小学教师基本功竞赛、初中语文课教师进行“说课”竞赛、中学音乐教学模式研讨活动等,推动全市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提高素质和能力。城南中学举办了首届“英语节”,开展英语文艺汇演、外籍教师上课交流、市级英语教学公开课等活动,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水平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1999年,义乌市义务教育由“五·三”制改为“六·三”制,正式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市各中小学按调整后的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开设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围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名师工程,推进课堂素质化,加强文科教学和教研室建设,提高教研员自身修养”展开。市教委修改并推进实施《教育工作常规》、《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开展四级评优、现代教育技能培训和比武等活动,实施音、体、美、劳竞赛抽测量化记分办法,从而进一步推进了义务教育的素质化。

与此同时,义乌市教委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加强课程教材的研究和教学管理。义乌中学物理组推行“学生为主体,实验为基础,思维为中心,过程为主线,变式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在全市推广;初中语文基本形成“激趣——定向——自学——讨论——练习”的教学模式;小学体育学科推行朝阳小学“小群体教学模式”。全市各校各科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还进行幽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尝试教学法、问题设置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初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倡导学生自办刊物,做手抄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市科协和市教委还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学校科技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城区和省级示范性学校有计划地建立科技教育馆,加强科技活动实践基地建设,供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原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意识。

2001年,市教委要求各学校继续以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初中数学围绕“起点低,知识精,活动多”的九字教学模式,加强教师备课改革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初中英语推行“交际化”的课堂教学模式,重在学法指导与面向全体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辅导;中小学音乐课开展“音乐情感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体育课强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根据形势要求,市教委还下发《义乌市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程》,确定以信息技术普及及应用为重点,进行教学改革。同时,按省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进行课程调整,在城区小学、初中及农村有条件的中小学增加信息技术课,城区及卫星镇中心小学开始英语课。

2002年,义乌市被确定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市教委根据《义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的要求,提出实施课改教师培训计划。教学研究重点确定为“教师培养、典型示范、评价导向、资源开发及考试改革”。6月,《义乌市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出台,要求到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都开始各自的校本课程。10月,“新语文课标”展示会特邀国内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专家,通过讲学、上示范课或看课堂录像等方式进行系列培训和示范。

针对提高素质教育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全市教学研究工作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目标,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共同研究,热忱服务”的工作思路,坚持教育创新,提高教研实效。市教委制定并实施《义乌市小学、初中新课程改革考试评价意见》、《关于加强新课程教学常规管理的意见》等新课改指导性文件,设立开放日,让社会人士、家长参与听课评课等活动,广泛吸取对素质教育的建议和意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各学科教研员们还先后参与多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和教材开发。

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全市教学研究强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抓教师角色的转换,抓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抓三维目标的落实。市教委组织开展全市范围的“课改教研活动周”,教师与教研员一起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共同寻找制约课堂改革的瓶颈,开展专题论坛。浙江省教育报社等单位联合组建浙江省新课程讲师团,到义乌举行教学观摩研讨以及新课沙龙活动,推广新课程改革成功经验。义乌市的课程改革经验先后在《教育信息报》、《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报刊上作了介绍交流。

2006—2008年,体现各校和各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开发成型,全面进入课堂。在教学研究中,根据国家教育部新课改文件精神,探索实施重型教研文化,完善质量监控、均量值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开启网上教研平台,形成网上公布主题——教者公布教学设计——全市学科教师提意见——备课组修改设计——听示教——组织议论评课——总结点评——听课者上网辩课——学生参与——总结性推广——资源共享的教学教研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开展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的策略和标准研究,全市中小学都学习杜郎口经验,开展以“先学后教、自主学习、有效探究、问题解决”为主题的教学方法研究,一批学校尝试使用电子白板等先进教学载体。

三、高中教学教研

在1988年义乌“撤县建市”以前,高中一直是义乌全日制教育的薄弱环节,高中教学研究工作也一直不够重视。1988年以后,义乌市教育局提出高中教育“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培养智力,发展个性”的理念。

为此,义乌各中学实施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吃透课本的大纲、高考说明、会考标准;要求教学环节从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步步落到实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高中的电脑多媒体教学得到重视。

为切实提高高中教学质量,自1995年起,全市各高中施行“先说课,后教学”的教学尝试,即教师在上课前口头表述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当年7月,全市高中一、二年级40岁以下的各科教师进行首次“说课”培训活动,大大促进了高中课堂教学的效率。全市召开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分析会,总结高中各科教学经验,分析初中普及和高中加快发展后所面临的新情况,明确中学各科教学目标,提出措施,促进高中、初中教育质量再上台阶。义乌市教委还提出要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许多高中学校开始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提高教学质量。

1998年开始,义乌每年举办全市性的CIA课件评选活动,义乌中学在浙江省首届、第二届中小学自制CIA课件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此后,义乌中学、义乌市第二中学成为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使教育教学通过“学校等级达标、教师基本功达标、实验教学达标”等评估验收,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高中一年级40岁以下英语教师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比武,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语文课加强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研课活动,推动教学研究的开展。

进入新世纪后,高中教学以信息技术普及及应用为重点,致力于课堂教学发展性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教学改革。普通高中开始实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的课程计划》、《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示例表》和《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二一分段,高三分流”试行学校课程计划安排示例表》。新计划增加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内容,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改为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4部分。

全市高中物理学科推广义乌中学特级教师吴加澍为核心的物理组创设的“学生为主体、实验为基础、思维为中心、过程为主线、变式为手段”的教学模式;高中政治学科推广“以学科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觉悟为目的”的基本模式;高中语文普遍开设“阅览课”,以扩大知识面和阅读面。

2002年后,全市各高中学校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意见》,形成行政推动、以校为本、校际协作、网络支持的教研机制,对新课程进行“开展合作、自主探究、有效参与”等系列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验活动;开展学习杜郎口经验,以先学后教、有效探究和先学后教、问题解决为主题的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颇具成效。

2004年以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各学段进行探究普通高中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度,营造以学生主体,积极向上、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

全市各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方案,采用学分制,模块考核与学业水平考核(会考)相结合,完成规定学分和高中会考合格予以高中毕业。全市高中学校以《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意见》为依据,以对教材的研究和课堂教学设计作为校本教研、集体备课、教学总结和教师培训的重点;教学过程实行分层要求、分步到位。在课堂教学上,重点推广先学后教,循学而导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体现三维课程目标,以引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同时,市教育局以优质学校为基地,以交流、均衡、协调为目标建立学科网站,从而实行资源共享,推广优质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