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后,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督促和领导下,我国首先在教育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工作,教育领域迎来了迅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大好时机。彻底批判“四人帮”抛出的否定建国以来十七年教育成果的“两个估计”和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领域进入全面恢复阶段的最主要标志。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的第一年,义乌全县通过初试和复试分别有127名考生升入高校,263名升入中等专业学校。此后,为给历届、应届毕业生创造更多进入高校的机会,各县属中学办起“高考复习班”。廿三里中学理科、赤岸中学文科复习班在当时名噪一时,教研员们会同各中学高中任课老师加强对高考的研究,做好复习迎考的具体指导工作,为给义乌年轻学子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领域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全社会重新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义乌县委、县政府及时把教育列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强和改善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从而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义乌教育外部环境的空前优化,促使教育投入显著增长,为义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证。1978年开始,义乌多方开源筹措教育经费,县地方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比例也逐年增加,1980年比1978年增长了22.2%。同时,县教育局也加强了对普通中小学的领导和管理,公社办的中学也纳入县教育局统一领导。
1983年10月,义乌县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五路进财办教育”,决定之一是“地方财政投入在确保逐年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多挤出财力办教育”。当年,地方财政为修理学校危房从预算外增拨30万,省教育厅拨危房修建费35万元,公社一级拨款29.9万元。除财政拨款外,还采取厂矿企事业集资、投资、勤工俭学和各界人士资助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时,县委、县政府决定中小学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并开征城市、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使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的措施得到更好的保证。
1984年,义乌县委下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加速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决定》。该“决定”从10方面全面提出了义乌县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措施。“决定”明确提出:“教育、科技是战略重点,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好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二、六、三’义务教育制”;“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通过多种渠道集资办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一支合格、稳定的教师队伍”;“改革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按四化标准建设好学校领导班子”、“学校、教师要受法律的保护”、“各行各业要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实现分级管理,按级负责制”。该“决定”发出后,义乌各级党组织联系各地区、各单位实际,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义乌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在教育管理、基础教育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全县各类教育也开始扭转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一、师范教育
随着教育逐步走上正轨,提高教师素质是个关键因素,它关系到教育能否持续发展。发展师范教育迫在眉睫,义乌的师范教育因此进入了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义乌师范是“**”结束后全省最早恢复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
1978年夏,经省、地教育行政部门决定,义乌师范在绣湖畔原址重建。因停办多年,当年10月仅利用原有的三分之一校舍和简陋设备正式开学。以后两三年内,在上级和县政府的支持下,原校舍基本得以恢复,并新辟了300米跑道操场。义乌师范学校仍属金华地区和义乌县两级领导,主要领导由地区委派,全校教职工40人,主要从义乌抽调,少数来自东阳、浦江等县和高校分配的毕业生。
学校首届面向金华地区各县招收历届高中毕业生及社会青年6个班300人,学制2年,培养目标是小学教师。当时,因英语教师奇缺,一学期后从中另组1个英语专修班。1979年秋,面向金华地区东片各县招收高中毕业生6个班。1980年秋,开始招收民师班,对象为30周岁以下(1982年起改为35周岁以下)、1978年底以前在编的中小学民办教师,学制仍为2年。至1984年,共招生5届,每年6个班。另在1980年招收英语专修班55人,学制2年,培养目标为初中英语教师。1985年秋,义乌师范改制为普师,在金华范围内招收初中毕业生4个班,学制三年,并为内蒙古自治区代培学员39名。1986年,义乌师范最后一届民师班毕业。
在恢复义乌师范的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快师资培养速度,提高在职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义乌还采用多种方式发展师范教育。
1978年,浙江师范学院金华分校义乌教学点招收新生94名,分文、理两科,在后宅新凉亭原“义乌县工农兵五七学校”开学。1980年,中文班并入东阳教学点,物理班并入浙师院金华分校。
1978年至1985年,为解决缺门学科师资的培训问题,县教育局委托义乌县五七大学(1980年转为在县教师进修学校)连续举办了五期初中英语教师培训班,培训时间多为半年,学习英语语音、语法、教材教法、教育心理学等。
1980年2月,义乌教师进修学校成立。1984年,教师进修学校设函授站负责义乌范围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函授教育。学校的建立,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高学历,改善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0—1982年,义乌派出10余名初中校长和区、乡教育干部参加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举办的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班,主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学校管理方面的知识。1984年以来,大批年轻教师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义乌教师进修学校开办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班。至1986年,共举办5期,培训了229人。
1983年10月,在中共稠城镇委、镇政府和县教育局支持下,以稠城镇幼儿园为校址创立了义乌县幼儿教师进修学校。镇政府每学期拨给教学经费500元,每周六下午在稠城镇幼儿园上课,教师聘请师范教师和镇幼儿园教师担任,讲授《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各科教学法及音乐、舞蹈、美术等基本功训练。
二、职业教育
“**”结束后,百废待兴,各行业、部门都迫切需要实用技术人才,义乌职业教育也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时期。
1979年4月,浙江省建材公司在义乌筹建“浙江建材技工学校”,校址设在城北义乌县建材机械厂内,这是义乌第一所省属技校。学校于同年6月开学,第一次招收了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99名,分水泥工艺、建材机械两个专业,学制两年。1981年,该校首届学员毕业,除5名毕业生留校任教外,其他全部分配在长兴、湖州、江山等地工作。
80年代初,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省政府作出《关于改革和发展农村学校教育的决定》,认为“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的重点是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此,县委召开常委会对发展职业教育进行专题研究。1982年开始,教育部门通过重新开办、转制等办法创立了几所职业学校,并与其他部门、企业联合办学,在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班,实施分流教育,为地方经济培养农业、工业和商业中等技术劳动者。
1982年,城北农业中学由义乌县统一招收农高班2个,学生100名。1983年,“义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在后宅新凉亭重新开办,设财会、园艺、建筑3个专业。县属上溪中学也开办农业高中班2个,招收新生120名。1984年,县属上溪中学改制为“上溪农村职业学校”;城北农中改制为县属“城北农村职业学校”;“苏溪区农村职业学校”在杨梅岗创办。各校共开设了植保、花卉、机械电器、电子、缝纫、财会、畜牧兽医等7个专业。为鼓励青年报考果蔬、花卉、畜牧兽医等为农服务专业,县委、县府决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县财政拨款,每人每月发给12元的生活补贴。
1984年,义乌县委提出要把农村教育的重点转向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教育部门积极和其他部门及企业联合办学。当年,又创办“义乌县化工总厂职工学校”、“义乌县啤酒技工学校”、“义乌县职业学校”、“义乌县卫生进修学校”。1985—1987年,又创办了“鸽翎服装职业学校”、“义乌县造纸中等职业学校”、“佛堂电子职业学校”、“义乌县商业职业学校”四所职业学校。
同时,普通中学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开设开设种植业、养殖业、财会、建筑、园艺、食品、缝纫等专业,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适用人才。
三、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在“**”期间曾全面中断。农民业余学校被政治夜校替代,夜校以评工分,安排生产为主要内容,文盲又开始出现。县级机关职工教育学校等也遭停办。
1978年冬至1979年春,义乌县各地落实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开展农村业余教育的精神,农村业余教育得到迅速恢复,17个大队办起农民学校,近6000名社员参加了文化学习。
1979年11月,县革委会批转县文教局《关于大力开展扫盲和业余教育工作意见的报告》,为尽快在义乌扫除文盲,全县733个大队中,425个大队办起夜校,进行识字扫盲文化学习。
1980年,全县业余教育工作会议在大陈召开。各区相继对农村夜校中的骨干民师进行培训,并做到县教育局、区、公社均配备业余教育干部。至1981年,全县有农民业余中学3所;农民业余文化技术学校102所。
1984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实用的技术知识来发家致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为了农民教育重点。1984年,县委、县政府要求每个乡办1所农民业余技术学校,吸收基层干部、党团员、重点户、专业户进校学文化、学科学技术。大队也举办各种短训班和开展农村技术讲座。是年,全县农民业余文化技术学校因乡制宜,开设蚕桑、种植、养殖专业课,由乡农技员任教,共开设144个班,学员近8000人。各乡镇也普遍办了实用技术培训。
1985年,县教育局重点抓农民业余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全县业余文化班委托全日制小学统一管理。这一年,全县有农民技术学校(含文化班)138所,家庭职业技术教育学习班223个,参加学习的农民达167200名。同时,还出现了农村企业或专业户与教育部门联办的职业班。当年,经金华市农民扫盲验收检查组验收,全县少青壮年总人数为292806人,其中文盲、半文盲数为14572人,非盲率为95.02%,12—15周岁的非盲率为99.18%,达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标准,义乌被省政府授予“基本无盲县”称号。1986年以后,县教育局重点对11个未达扫盲标准乡(镇)开展“扫文盲死角”活动。
1987年开始,义乌县大量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转移出来,从事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养殖种植业,农民教育的重心转向实用技术教育,开展对高山蔬菜、优质茶叶、双季田藕等粮食经济作物开发、推广的培训,帮助农民致富成效显著。教育部门开始抓成教设施、基地的规范达标建设。11月,县政府召开由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商讨由业余党校、成人教育中心、科普协会组成的“三位一体”学校的开办工作。之后,廿三里镇、赤岸镇、杭畴乡、前洪乡、巧溪乡等乡镇相继开办了成人教育中心,面向农民,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服务。
在城镇,1978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对职工教育的领导与管理。1979年,“**”期间中断的县总工会职工学校恢复开学,从而带动了其它系统职工学校的恢复和创办。1980年,义乌红旗电视机厂职工学校、义乌电器厂职工学校、义乌糖厂职工学校相继开办,分别开设初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课程和高中课程,还开设制图、化验等专业课程,进行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1981年7月,义乌经委职工学校成立,成为工交系统职工教育和各级干部轮训基地。同年8月,义乌县成立了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主管全县的职工教育。
1982年,义乌县政府召开职工文化普测工作会议,并进行全县职工文化考核。之后的不到一年间,佛堂镇职工学校、义乌县供销社职工学校、义乌县商业职工学校、义乌县粮食职工学校、义乌县卫生进修学校、义乌化肥厂职工学校先后成立。
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发的需要,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义乌县委、县政府不久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义乌的职工教育培训规模又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1984年,义乌县委党校开设了首届干部中专班,招收对象大部分为区乡镇领导干部。经全省统一考试,录取新生27名,学制两年。学习课程有马列主义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商业管理等学科,为培养义乌县高素质的行政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职工学校24所,有近2400人在各类职工学校坚持业余学习。化工总厂、县消防队、卫生局、县供销联社、粮食局、县总工会、县经委、县机电公司、电视机厂、造纸厂等10所职工学校开设了中专班;化工总厂、县总工会、造纸厂、矿机厂、糖厂、针织厂等6所职工学校开设中技和高中文化课程,为职工提供文化补课和技术培训。
1982年—1986年期间,职工教育主要是进行文化和技术补课。1986年以后,职工教育重心转为岗位职务培训和技术培训。
四、高等教育
1978年之前,义乌一直没有高等教育。义乌最早的高等教育,是浙江师范学院义乌教学点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义乌工作站。
1979年1月,浙江师范学院在义乌、衢州、东阳、永康等地办起扩招班,设教学点。义乌教学点主要招收来自义乌,也有金华、兰溪、浦江的学生,招收新生94名,大都是1978年高考上线未录取者,分文、理两科。当时,中文科教师仅有2名曾被错划为右派刚刚落实政策的学者,物理科仅有2名代课教师。由于师资和教学设备严重不足,1980年2月,金华地区教育局将义乌教学点物理科并入金华,中文科并入东阳教学点。
同是1979年1月,根据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工作联席会议精神,县教育局和县广播事业局牵头,设立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义乌工作站。首期招收学员102人,分全脱产和半脱产学习两种形式。设城阳区校、义乌师范、化肥厂、廿三里中学4个教学点,学制全科3年、单科2年。1985年9月,增开文科类新闻、文史、档案专业及政法类的法律专业。
1984年11月,义乌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站。自学考试工作站只办考,不办学,以考促学,促个人自学,促社会助学。凡是常住户口在义乌县的公民,除全日制学校和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同意备案审定的各类成人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外,其他人不受职业、年龄、学历的限制,均可申请报考。经考试获得毕业证书者,国家承认其学历。1984年12月,义乌首次开考党政干部基础科、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商业企业管理和统计等6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