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研究的实施
1、小学教学研究
1949年暑期,刚刚解放不久的义乌县就在义乌中学举办了解放后的首次小教研讨会,时间持续了20天,参会的教师和社会青年各有60名。11月初,县文教科又召开义乌县国民教育研究会,检查总结教育工作,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业务,为新中国建立后尽快恢复义乌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全国大力倡导学习苏联经验的大背景下,1952年开始,全县也掀起学习苏联经验的热潮,强调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加强了计划性,各校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制订学期授课计划,提倡启发式教学。各校教导处每周检查教师备课笔记,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开展观摩评议。语文教学从帮助儿童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规律入手,加强思维和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低年级阅读课以识字为重点,注重用课文插图,使用卡片等直观教学。《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年龄特征》、《班主任》等俄语书籍的中译本成为教师重要的学习资料。
1953年,县文教科组织小学各科代表16人赴杭州参观学习。之后,义乌市成立县教育视导团,赴全县各小学开展教学工作指导和教学研究活动,并举办了首届全县自制教具展览。
1956年下学期,义乌县文教局第一次配备了三名专职教学研究人员,不久,又成立了“义乌县文教局教研室”,以加强对小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教研员们开始不定期编发《义乌教育》和《视导简报》,对及时传导全县教育信息,指导全县的教学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教研工作,义乌县文教局在1957年建立小学教研大组,编订《教学经验汇编》,暑期还选派小学教师10人赴杭参加“省暑期小教进修教材研究班”。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教研工作开始步入常态化。1961年,义乌县教研室向全县各类学校介绍推广义师附小,稠城、义亭公社中小等8个学校的教学经验总结。要求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学期初制订教学计划,提前一周备好教案;建立缺课请假、课堂纪律、作业登记等制度;要求教师备好课、讲好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重视复习巩固、做好辅导和答疑。
1963年起,全县各小学贯彻新《小学生守则》,以此为导向,课堂教学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并加强农业知识、应用文写作和珠算等教学。然而,由于受全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1965年又废除了《小学生守则》,以“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为教育学生的标准。
2、中学教学研究
建国后,义乌各中学强**学相长,师生平等。一方面,要求吸取革命根据地教学经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导一致的原则,发扬自学互助精神,组织集体备课,制订授课计划;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贯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启发式,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县文教科在1950年暑期第一次抽调了40余名中学教师,分两期参加在金华举办的暑期中学研讨会。
1953年,全县各中学响应“中学教育要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服务”的号召,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与生产、与政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还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加强授课计划性,组织集体备课,建立规范化制度;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提倡独立思考,注重直观教学,倡导相互听课和相互观摩。
经过几年的教研摸索,中学研究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因此,县文教局于1956年成立了中学教研室,开展观摩教学与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各中学各学科也开始设立教学研究组。这一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写出了一批经验总结和教研文章。
1958年开始,“大跃进”和“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很多学校甚至停课大炼钢铁,频繁的政治运动和生产劳动使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受到极大冲击,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60年代前期,各校贯彻试行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县教育局强调学校必须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加强学科组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管理,重视课堂常规,致力教学研究,对中小学教育实行统一管理。还学习并推行上海育才中学课堂教学中的精讲多练、当堂巩固、因材施教的经验,力求当堂巩固,减少课外作业。全县高级中学进一步健全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教学秩序,提倡教师间相互听课,领导参加观摩教学;举办启发式教学指导报告,定期召开教学会议;改进完善课堂教学制度,反对填鸭式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强调复习巩固,做到教懂教会。
1963年,县教研室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教学,印发《理化教学经验选编》供初中任课教师学习。不久,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各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开展阶级斗争教育,甚至包括一些教学活动,使政治、语文等教材都蒙上了阶级斗争的色彩。由于过分突出了阶级斗争教育,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课时被挤占,教学质量出现严重滑坡。
二、课外教育的实施
1、思想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思想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习惯,奠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基础,具有初步的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各校都强调进行诚实、勇敢、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等教育。
1950年,各校结合当时的形势,重视时事政治教育,进行新旧社会对比,树立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的观念;开展拥护人民政府,同苏联友好等教育,并组织学生通过制订“爱国公约”、“学习公约”、“生活公约”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中学还经常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对照“公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作为全县最重要的学校,义乌中学在1951年成立了解放后第一个中学团支部,对于推动中学的思想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
1952年,各校结合土地改造、抗美援朝等中心工作,宣传土改政策,进行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抗美援朝的教育,并组织学生贴标语、下村宣传,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坦克的活动。之后,各中小学除开设政治课外,还通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少年儿童队(后改为少年先锋队)组织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和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国民公德意识,并制订“先锋号公约”,发动学生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写慰问信,参加慰问烈军属、学英雄表决心等系列活动。
1954年7月,义乌县召开了第一次少年先锋队辅导员会议。据当时统计,全县共有57个大队,250个中队,队员8723人,占队龄儿童的62.7%。
1955年,教育部先后颁布《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刻苦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尊敬师长、父母和老人,团结同学,对人要有礼貌;经常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生活俭朴,爱护公物;谦虚诚实,有错就改,等等。义乌各中小学开始实施教育部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各校都开展了“三好学生”的评选工作。
随着形势的发展,教育部于1957年发出《关于中学、师范学校设置政治课的通知》,指出政治课在全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各科教学和课外教育不能替代的独特任务和地位。为此,义乌在开设政治课方面作了很多工作,通过搞新旧社会对比,“忆苦思甜”以及“和爸爸妈妈比童年”等活动,进行以阶级斗争教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学校成为了阶级斗争教育的主要阵地。此外,义乌县还在5月12至14日,隆重召开了第一次应届中小学毕业生代表大会议,到会代表近300人,其中有应邀参加的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在农业生产上有显著成绩的历届毕业生代表。会议讨论了当前形势和青年最关心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还通过了“告全县同学书”。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指示,1958年,全县对中小学师生开展加强阶级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大办钢铁等社会活动。1959年,义乌中小学开展学习向秀丽优秀事迹活动,“学英雄,见行动”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全国学习先进典型工作的推进,1960年又开展“学习刘文学,做毛主席的好孩子”活动。
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县中小学展开轰轰烈烈的“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各校纷纷组织“学雷锋小组”,办“学雷锋专栏”,班班建立“好人好事登记簿”,举行“学雷锋、见行动、做好事”主题班会。通过“学雷锋”,各校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做好事不留名、发扬“钉子”精神、刻苦勤学等事迹层出不穷,蔚然成风。
1965年,各校开展学习毛主席的好战士——王杰活动。学雷锋、学王杰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勤工俭学和生产劳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义乌不少学生家庭因社会变革出现经济困难,各中学开展种植蔬菜、自制豆腐、手工劳作等勤工俭学活动,帮助解决部分学生的生活之需。女同学除参加农艺外,还参加缝纫和烹饪。1949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提出了“让学生凭自己的力量,一面生产,一面求学”的倡议。
为了解决失学学生的问题,1950年底,县政府对各中学提出实行工读办法,承包铁路浙赣线土方工程。劳动期间除膳食和部分开支外,其余所得收入(大米)都按劳动日分配给学生。
1952年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小学教学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劳作课虽不列入教学科目内,但各科的实验都在课外另定时间教学,为此,全县各校都适当安排了课外劳动。
义乌各校在学习贯彻“中学教育要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服务”的口号,执行教学与生产结合,与政治结合,与实际结合的原则中,1953年,适逢赵宅农场稻苞虫暴发,县长带领义乌中学师生数百人前去防治,受到群众欢迎。这年下半年,各校第一次放农忙假参加秋收冬种活动。
1954年,中央政府引导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参加建设工作,在学校中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品格。为此,义乌县各中小学成立课外园艺小组和动物饲养小组,安排义务劳动,或举行主题班会,对学生开展加强基本生产技术的教育。
这一年,义乌中学在卢叔杰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米丘林小组。该小组于1956年扩设为教学实验园地,分设植物园地、动物园地、少年地理园地三部分,共15亩。米丘林小组与团队活动相结合,共有组员100多人。学校给每个组员分别提供10平方米的实验份地,开展项目繁多的种植、养殖试验,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在1954—1959年间,该校每逢农历十月十五稠城庙会都举办小型农业展览,向农民推广良种良法。义乌中学的教学实验园地在当时对指导全县中小学劳动劳技教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被列为全省中学和师范的示范样本,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领导等曾亲临园地视察听课。《义乌中学生物园地的新成就》等多篇文章先后在省《中学教学通讯》上发表;1954年12月,《人民日报》还选载了义乌中学米丘林小组活动的一组图片。
1955年,各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增设手工劳动课,教导学生掌握基础农业知识,学会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为中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为毕业后从事工农业生产做准备。同时,各小学少先队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开展种植向日葵、蓖麻,采树种植树,饲养鸡鸭兔羊,到田间拣粮食,积肥,除虫和绿化校园等活动。1956年,手工劳动课成为必修课之一,并把生产劳动列入课外活动内容。
1958年1月,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提出“这种一面劳动,一面读书,勤工俭学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极其重大意义”。不久,教育部发文支持该决定,并强调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必须列入教育计划,勤工俭学应该服务于教育目的。之后,浙江省教育厅提出了勤工俭学的内容,规定学生每周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城市学校为4小时,农村学校为8小时,全年8—10周为宜,劳动时间列入课程表,劳动表现和成绩应予登记,作为鉴定学生品德和学业成绩的依据。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接着,学校办工厂、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校,进一步推动了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
在此形势下,义乌中学成立了“勤工俭学委员会”,组织学生耕种土地,饲养猪、牛、羊、兔等畜禽,同时开办农专班。私立树国中学成立勤工俭学指导小组,下设农业、牲畜饲养、手工业和临时搬运四个大组。义亭中学也开展农业种植、牲畜饲养的勤工俭学活动,并取得养猪存栏80—100头的好成绩。同年10月,多所中学选送图片、实物等勤工俭学成果参加“浙江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展览会”。由于受“浮夸风”的影响,也出现诸如亩产“万斤薯”、“1500斤水稻”、“水稻直播”(1×1寸见方密植)等虚假行为。
各小学也组织学生参加洗铁沙、拾废铁等劳动。劳动教育的加强,削弱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课堂教学。
为了更紧密地结合生产实际,义乌中学在1959年1—4月的全县第一次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中,安排农专班同学在经稠城农协大队培训后,分组赴城阳区等五个公社参加三大革命实践,学习土地平整、丈量、速测、绘制公社土壤图、写公社土壤调查报告。1959年后,按照上级的要求,对在“大炼钢铁”中学校所建的土高炉全部拆除,对有名无实的校办工厂进行整顿,对校办农场所拥有的不合政策土地进行清退,但勤工俭学活动仍旧继续。
1960年8月,党中央发出“大种秋菜”的号召,各小学的种植业、养殖业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这些活动对改善师生伙食,渡过困难时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各校还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等活动。
为了很好地开展勤工俭学,很多学校调整了课程表,力争做到教学、生产两不误。通过勤工俭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学到了许多生产知识和技术。义乌中学成立青少年农业科技站,将学校的60亩农场划分成生物教学试验区、蔬菜作物区、粮食作物区、饲料作物区,分给若干个科技小组种植管理。
1963年以后,县教育局要求各中学确保学生全年有一个月的劳动时间,强调培养劳动观点,向群众学习,在劳动过程中学习生产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领域。各中小学除完成校园劳动任务外,还贯彻“开门办学”,农忙或暑假时到社队参加劳动,在劳动过程中贯彻“三性”,即教育性、试验性和生产性。
1965年,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全日制中学师生适当增加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由全年1个月增加至1个半月或者1个月20天,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体力劳动锻炼,接触工农劳动人民,直接参加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
3、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倡导学校教育要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阶级感情。1950年,义乌各中小学纷纷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中心内容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各中学组织学生参加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宣传。5所初级中学的学生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号召,参加军事干校,投身国防事业。学校成立保送委员会,每年都选拔一批毕业生自愿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学习。
义乌各中小学执行《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为“培养儿童健康知识,健美体格,以打好为人民、为国家的建设战斗而服务的体力基础”,安排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先后推广一至六套广播操和少年儿童广播操。
结合当时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义乌各中小学学生以班为单位,用戏剧、漫画、演讲、腰鼓、莲湘、锣鼓及个别访问等多种形式下乡宣传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
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不久,县人民政府动员和组织各机关团体和学校开展义务劳动,在义乌中学大门前修建县体育场;各校设卫生委员,安排轮流值日生,建立每周大扫除和每日清洁卫生值日制度。1954年,各校还普遍试行《准备劳动和卫国制度》,在体育老师的指导和共青团学校组织的配合下,开展准备劳动和卫国的锻炼和测验。
1955—1956年,义乌各中小学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学校视条件开设了音乐、图画、文学、工艺、自然、地理、气象、历史等课外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学生自愿参加。义乌还根据本县实际,发动学生开展“小秋收”活动。
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1957—1958年之间,全县中学生还组成多支宣传分队赴各区片,边参加劳动,边利用“莲花落”、“小放牛”、“活报剧”、“合唱”、“快板”、“道情”和漫画、墙头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各项课外艺术活动呈现普遍性、多样性。其间,虽因大炼钢铁**造成一度停课,但体育、文娱等课外活动却一直未曾停止。到了1959年后,各校又根据全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各校组织学生学习、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师生下乡调查村史、家史,通过“忆苦思甜”进行阶级斗争教育。
1960年春,全县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发展到26所75个班,有田径、体操、球类、射击等训练项目。暑期,县体委、文教局和人武部联合组织学生开展短期军事野营训练。1962年,全县6所中学,8所小学开展实弹射击训练。1963年,县射击俱乐部成立,各校均成立业余射击队。
1961—1964年,各中小学纷纷选教《洪湖赤卫队》、《江姐》等革命电影歌曲,《东方红组歌》和歌颂雷锋等系列歌曲。全县每年举行了“庆六一文艺汇演”。1964年下半年,各公社学校在社教工作队组织下,开展文艺汇演和多种宣传演出。义乌中学师生270余人排演大型歌剧《江姐》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课余排练,下乡演出70多场。每逢六一、元旦等节日,各初中皆组织学校文娱会演,气氛活跃。
1964年至1966年的“**”前,全县中小学还每年举行一次“为国杯”射击比武大赛,以培养学生的爱国和国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