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各类学校的调整与发展(1 / 1)

义乌教育史 吴一舟 3882 字 6个月前

一、幼儿教育的调整和发展

幼儿教育也称学前教育,主要指小学教育以前的幼儿园,也包括托儿所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幼儿园称为幼稚园。义乌最早的幼稚园为附设于县立女子高等小学内的县立幼稚园,建于1923年,1926年停办。之后,一直没有正规的幼稚园,只在1928年设立过儿童教养团,负责收容各地流落义乌的儿童。

1952年,城阳区中心小学和佛堂镇中心小学各附设了一个幼儿班,成为建国后义乌最早的公立幼儿园,第二年,两个幼儿班的入园幼儿就达到了93人。

1955年5月,义乌创办了第一家农村托儿所“稠城解放农业社托儿所”。托儿所儿童分两组:1岁至3岁为小班,4岁至6岁为大班,托儿所每天由两位老师轮流上课、做游戏、讲故事、跳舞唱歌、讲卫生知识等。托儿所的创办使全社30名妇女从家庭走向了社会。

1956年起,幼儿教育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有关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育内容的落实及教育方法和儿童保健等业务的指导,幼儿园的人事、经费、房屋设备及日常行政事务,由主办单位管理。这一年,县政府创办了县机关托儿所,后改称县机关幼儿园。当时,全县仅有公办幼儿班2个、生产大队办幼儿班6个。

1958年,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了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社社队队大办托儿所、幼儿园,出现了第一次办学高峰,全县幼儿班猛增到520个,其中季节性班220个,入园幼儿达18416人,教养员665名。由于农村幼儿园的迅猛增加,农村幼儿园的管理由区、乡负责。为了规范管理,1959年全县幼儿园调整为170个班,教职员工314人。不久,全县人民公社又掀起兴办幼儿班热潮。全县幼儿班再度发展到485个,入园幼儿达18919人,之后又先后停办。

1962年国家经济陷入困难,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幼儿园进行了压缩、整顿,但仍创办了稠城镇幼儿园。至1964年,仅保留了县机关幼儿园和佛堂镇幼儿园2所公立幼儿园。稠城镇幼儿园作为集体性质的幼儿园继续保留,有2个班。

二、小学教育的调整与发展

在民国时期,义乌教育发展最完善的部分就是小学教育。至1949年上半年,全县共有小学383所,学生27832名,儿童入学率达60%。除12所私立完全小学外,绝大多数是由县立、私立小学及改良私塾改称的国民学校。其中乡(镇)中心国民学校38所,保国民学校333所。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秩序尚未稳定,各学校的学生人数有所减少。1950年,虽学校数增加,但学生人数依然明显低于建国前的水平。其中上半年有学校467所,学生19903人;下半年有学校418所,学生15612人。可见当时学校正处于动**调整时期。

1951年起,社会秩序渐趋正常,小学教育也开始步入正轨,并逐步得到发展。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县所有公立、私立小学全部由政府接管,改为公立。同时,还创办了一些新学校。到1956年,全县已有完全小学75所,高小2所,初级小学428所(其中民办35所)。1958年,义乌小学教育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民办小学得到大力发展,达到253所,学生12775人。

1960年9月,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国家经济面临严重的困难,为渡过危机,全县各小学动员16周岁以上的超龄学生离校。1961年,小学在校学生数比1960年减少了9693人,占上一年在校学生数的7.7%。1962年,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民办村小得到较大的发展,在全县677所小学中,民办村小达345所。

为进一步普及小学教育,从1964年上半年开始,义乌贯彻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并举的方针,兴办耕读小学。耕读小学根据生产和形势的需要确定办学形式和时间,贯彻勤俭办学方针,以谁读书谁出钱的原则来解决经费问题。这些学校通过租借民房或集体公房来解决校舍,教师则从本地初、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语文和算术两门课程。当年底,全县有耕读班436个,学生4669人。至1965年5月,耕读小学学生数达7668人,耕读小学教师281人。这一举措使全县小学学龄儿童的就学率提高到84.9%。

三、中学教育的调整与发展

1949年,义乌已有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大成中学、私立树国中学、私立江南中学和私立东南中学5所中学。其中私立树国中学由树德初级中学和中国中学合并而成,有高中6个班。

新中国成立后,贫苦的农民又重新获得了土地,大量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因为耕种土地的需要,停学回家务农。因此,1950年的义乌初中在校学生数出现了暂时低落现象,在校生由1949年的2365人下降到1298人。私立树国中学高中班也因学生人数锐减,无法正常开班,县人民委员会指示其余的学生可转入东阳中学就读。翌年2月,私立树国中学校董会决定停办高中。

1951年,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总方针指导下,全县初中入学人数增至2105人。1952年,在全县5所区中心小学校附设初中班,各招新生1个班,共计学生250人。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好转,全县初中进一步得到发展,增至58个班,在校生增至2866人。1952年9月,建国后义乌第一所公办县立中学义乌中学开学。遵照省教育厅的指示,在原初中教学基础上,第一次增设高中部,招收高中学生3个班143人,学制3年。

1953年,义乌县立初级中学正式改称浙江省义乌中学,初中与高中并存,学生达1090人。为解决师资和校舍不足的问题,义乌中学初中部还曾开设二部制班级,分上下午上学,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率。同年5月,经毛泽东提出由中共中央决定“要办重点中学”,省教育厅确定少数中学为重点中学,并要求各专区、市分别选定1所中学为重点,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重点中学被要求能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办事,就某些教育、教学措施先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更多的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从而在办学水平上起到指导示范作用。

1955年暑假,义乌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有103人毕业。这在义乌的高中教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6年开始,义乌贯彻教育部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教育工作方针,初中加速发展,在之后的几年中,初级中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先是县政府接收了大成、树国、江南3所私立初级中学,分别更名为义乌第一、第二、第三初级中学,并在赤岸、苏溪、后宅增设“戴帽子”初级中学,分别命名为第四、第五、第六初级中学。1957年,义乌又创办了曙光、南山民办初级中学,校址分别设在江湾与大元村,各招收初中新生3个班。

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办学热情空前高涨,义乌又创办了尚阳、楂林、溪华3所民办初中,分别招收初中新生1个班、2个班、2个班,共计新生286名。同时,全县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各乡镇依靠群众力量,采用谁上学谁出钱、献工分等途径筹措资金,出现了社社办农业中学的局面,创办了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35所。

1959年,义乌中学被确定为重点中学,这是义乌首次出现重点中学。同时,第一、第二初级中学增设高中部,分别改名为佛堂中学和义亭中学。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初级中学分别改名为廿三里初级中学、赤岸初级中学、苏溪初级中学、后宅初级中学,而且又新创办了上溪初级中学和东河初级中学。同年下半年,尚阳、溪华民办初中因故停办。1960年,创办了毛店初级中学,秋季招收初一新生3个班、学生153人。至此,义乌在校初中生人数增至7238人。

1961年起,义乌教育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教育事业,学校规模开始缩小。是年,民办曙光初级中学停办。全县初中在校生减至5600人。佛堂中学、义亭中学停止招收高中学生。义亭中学高中班未毕业学生并入义乌中学。

1962年,才创办不足两年的毛店初级中学停办。全县初中在校生进一步减至4106人,有25名中学教师下放到小学任教。1963年下半年,佛堂中学未毕业的高中班学生并入义乌中学。

1964年,国家推行普通中学与半工半读两种办学制度,义乌全县大面积扩大招生。至1965年,全县有初级中学10所,在校学生增至8458人,并有高中班12个,高中在校生581人。

四、职业教育的调整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义乌的职业教育基本空白。1952年和1954年,政务院两次发布关于整顿、发展和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指示。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又刊登《大量发展农业中学》的社论,义乌职业教育才开始进入大发展和大调整时期。其中几所学校经过曲折发展,成为义乌职业教育的主体。

义乌的第一所具有职业学校意义的农业中学徐村农业中学创办于1957年8月。创办人龚关贵从义乌树国中学毕业回农村后,联系当时农村实际,认定创办边耕边读的农业中学非常必要。在徐村乡政府的支持下,徐村农业中学面向农村招生,第一班招收45名学生。龚关贵自任校长、教师,也当学生,亲自参加学习实践。首届徐村农业中学毕业生在不同岗位上都发挥了较大作用。龚关贵因此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958年4月,由于农村生产的发展的需要和农民对科学种田的渴望,义乌联合乡首创创了半日制农业中学。不到半个月,全县形成了“一个乡办一所农中”的局面。这些学校大多没有明确的专业设置,以开设农业、畜牧、蚕桑等方面的课程为主。

1958年下半年,全县其他行业部门也积极创办各类职业教育。浙江省煤矿学校在后宅乡西河创办,开设地质勘探、煤层地下开采、矿井建设、矿山机电等四个专业,有学生225名。差不多同时,多所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卫生职业学校在稠城创办;化工职业学校在县化肥厂创办;林业职业学校在黄山创办;水电职业学校在梅林创办,后迁移至石塔;农技职业学校在城北大塘下创办;蚕桑果木职业学校在后宅新凉亭创办。这6所职业学校共有11个班,学生519名。仅仅一年间,义乌的职业学校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年,全县有农业职业学校48所,78个班,在校学生3636人,专职教师96人,兼职教师32人。但超常规的发展脱离了办学实际,随即便进入整顿阶段,以规范办学条件、学生的学籍管理和各项教学制度。

1959年下半年,全县农业中学合并为18所,学生缩减为2872人;省煤矿学校迁址;化工学校撤销,学生并入义乌中学;水电学校停办,学生并入佛堂中学;农技、卫生两学校经过整顿,调配了骨干教师,继续办学。1959年10月“浙江省义乌农业专科学校”成立,校址在稠城镇,招收初中毕业生50名,但不久也告停办。

1961年开始,全县教育系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职业教育被大幅度调整和缩减,职业学校仅存11所。

1962年,义乌县蚕桑果木职业学校改名为“义乌县农业职业学校”。1965年在试行“两种教育制度”中,又被更名为“义乌县半耕半读学校”。这时,义乌县半耕半读学校已有较为清晰的专业区分,设农学、畜牧兽医等专业,并附设师范班,面向地区招生。当时,该校已成为义乌职业教育的主力。

五、师范教育的调整与发展

民国时期的义乌师范教育只有创办于1946年的义乌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该校在新中国建立前断断续续招生9届9个班,约350人,近半数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学业。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的发展,急切需要大量新时代的教师。为此,义乌于1952年在城北大塘下村开办义乌初级师范短训班,学制一年,招收新生4个班,共200人。1953年后,为适应初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变得刻不容缓。为此,浙江省文教厅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对全省师范学校进行大幅度调整,停办师范速成班、师资短训班,缩减部分师范学校。因此,义乌初级师范短训班于1954年7月被撤销,并入兰溪县初级师范学校。

1956年秋,义乌第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义乌师范学校创建,校址设在稠城镇绣湖边原树国中学和稠城镇中心小学旧址。该校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标,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民办教师等,学制三年。当年,义乌师范学校就在义乌、东阳、浦江等县招收初中毕业生6个班。1957年,有浦江初级师范学校、诸暨初级师范学校和兰溪速成师范的学生并入义乌师范学校,全校发展成有11个班。至1959年,义乌师范首届11个班毕业学生518人,分配到金、衢、严等地区16个县任教,为当地和周边地区的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1 960年秋,该校又招收新生9个班分文、理、生化、普师等专业,把培养目标调整为农业中学教师为主。学校还附设初级幼儿师范班2个。至此,全校共有21个班,学生1052人,教职工48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1961年暑假,第二届4个班学生181人按期毕业。

作为义乌第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义乌师范学校在办学初期教学秩序比较正常,随着各种运动的需要,学生经常下乡劳动,参与社会及政治宣传等活动,教学受到很大的影响。到1962年,正好又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办学更加困难,义乌师范学校被迫停办。当年暑期毕业的6个班291人,仅有77人分配了工作,其余均动员回乡“支农”。未毕业的二年级学生450人,除12人参军,63人并入金华师范就读外,其余也都动员回乡“支农”。学校的教职员工则由义乌县统一安排,校舍及图书、设备也由义乌县处理。义乌师范学校办学6年共招收4届新生,后3届生源来自金华地区8县(含缙云),其中义乌县所占比例较多,先后有990名毕业生。

六、成人教育的调整与发展

义乌解放之初,从老解放区传来的“冬学”成为最主要的成人教育形式。为此,县政府成立冬学委员会、农民业余教育委员会等管理机构,确保教学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随后,义乌出现了民校、农民业余初等学校、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中(班)、红专大学、农民政治夜校等农民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以扫盲识字等为主,亦学政治、技术、业务等。

1949年,全县103个乡镇都成立了“民校委员会”。稠南、义亭、香源等中心小学首先办起民校,自编民校教材。民校以文化课为主,兼学政治、技术、业务,还开展音乐、游艺活动。据当时的统计,当年全县共有冬学673所,973个班,上学人数43993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17%。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义乌第一批接受成人教育的农民。

50年代初,义乌仍以冬学和民校形式开展农民教育。1950年1月,义乌县冬学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后印发《义乌县冬学实施大纲》,要求各乡镇均成立冬学委员会。县文教科委托王宅乡中心小学创办《冬学通讯》半月刊,以推动成人教育。12月,各乡镇以冬学委员会为基础成立县农民业余教育委员会。1951年4月,义乌县召开第一次冬学模范大会,表彰学习模范和办学模范。同年7月和11月,义乌先后举办了两期民校教师训练班,有1500多人得到了培训。12月,全县有503所冬学转为民校。

在开展农民教育的同时,由于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需要,全国城镇成人也掀起了学文化的**,职工教育发展迅速。1951年1月起,一年内义乌先后创办了“稠城镇工人业余学校”、“义乌县工人业余学校”、“佛堂工人业余学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义乌第一批工人成人教育机构。稠城镇工人业余学校有普通班(初小)2个班、学员100人。同年2月,为提高机关干部文化知识水平,以适应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义乌第一所机关干部学校在稠城新马路东侧(现稠城信用社原址)建立,由时任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科长胡文担任校长,共有学员72名。机关干部学员采取白天深入群众开展工作,晚上在机关干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的半工半读形式,经过两年学习考试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6月,义乌县工人业余学校由县总工会创办,有普通班和中级班(高小)2个班,学员100人,县长兼任校长。佛堂工人业余学校共3个普通班(初小),学员164人。以上3所学校,加上其他形式的学校,当年工人业余学校的在校学员达到了394名。

之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54年,稠城镇工人业余学校发展到8个班,学员278名;佛堂工人业余学校发展到5个班,学员254名。

1954年4月,针对当时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相命、测字、卜卦等各种迷信活动危害社会安定、侵害群众身心健康等问题,义乌举办了第一届改造迷信职业者训练班。义乌县公安局通过社会调查,列出培训对象名单,确定第一次参加培训对象118人。培训班达到了预期效果,对社会安定团结,改变不良风气,改造旧有职业起到较大作用。

为根本解决全社会的文盲问题,1956年,全县大办民校。据当时的统计,全县共办民校1270所,全县740个行政村,村均1.7所,上学农民达到近7万人。全县39个乡镇有9个成立“扫盲协会”,13个成立“扫盲协会筹委会”,会员发展到5000多人。根据当时的扫盲标准(识字1500个,能写简单信条,能读通俗书报),至1956年,全县青壮年文盲有11.7万人,已扫除文盲6000余人,占5.3%

为表彰先进,进一步推动扫盲工作的深入开展,1956年6月,义乌县第一次扫盲积极分子大会在稠城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分别来自县机关、学校、农村、工厂中的学习、办学、教学的积极分子。大会听取了关于农村工作任务的报告,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组织了典型发言,评出了25个先进单位和28名扫盲积极分子,并选出了出席浙江省第一次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

1957年,义乌开始设立业余初中班,全县有初中班13个。1957年4月开始,由于机关单位精简人员,大批干部下放以及职工生产任务重等原因,大批机关学员流失。是年,全县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保留县级机关、苏溪区、佛堂镇3所。

1958年3月,县召开扫盲跃进大会,在全县范围开展“万人教,全民学”的扫盲运动,采取层层包干、任务到人的办法,入学人数达7万多人,占全县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总数的93%。下半年,农村又办起一批红专大学,由公社拨出一部分土地,学员半农半读。工农业余教育以扫除文盲为目的,举办农民业余初等学校和工农速成学校,举办识字学校(冬学、识字组),组织工农干部和农民上学,成效显著。同时,全县各厂矿也大办红专大学,组织职工学政治、学技术、学文化。1959年,全县15个厂矿的近3千名职工中,上扫盲班、业余高小班、业余初中班合计有1436人。据1961年统计,经过十多年的成人教育,全县青壮年文盲比例由建国初的85%下降到了50%。不久,由于大炼钢铁和兴修水利等运动,这些类型的学校逐渐停办,少数转为农业中学。

1964—1965年期间,倍磊农业中学和寺口学校坚持举办耕读班,被县政府命名为“常年青民校”。至1965年,全县共有民校566所,1303个班,分扫盲班、高小班和初中班,学员仅不到2万人。“**”开始后,农民业余教育被单一形式的政治夜校所取代,夜校以评工分、安排生产为主要内容,复盲现象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