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含有实习、修养、实践之意;简单地说,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宗教本即有信仰与修行的双重要求,以佛教而言,行者自身欲实现佛陀体验之境界,而专心精研修养,则称为“修行”;而实行修行功夫者,则称之为“行者”。一般来说,我们看到出家人,便说这是修行的人;看到学佛的居士,也说这是修行的人;或者看到吃素的人,甚至看到有道德、有慈悲的圣贤,也称之为有修行的人。到底什么是修行之人?有四点看法:
第一,能为众生说因果
一个人可以不信佛教,但不能不信因果,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善恶因果是非常科学的法则,一个人有了因果观念,就不敢为非作歹;有了因果观念,就不至于乱了自己的生活,乱了社会的秩序。因此,凡是能为人宣说因果道理的人,就是修行之人。
第二,能为众生解困厄
当众生有困难、苦厄时,我能帮他解除,就等于他挑的担子太重了,我帮他分担一点;他心中的障碍太多了,我替他分忧解劳。尤其能用佛法让人远离无明,让人解除心里的烦恼、束缚,这样的人也可以称为修行之人。
第三,能与众生共患难
有的人有福能同享,有难却不能同当。一个修行的人,当别人有了困难时,应该立刻给予帮助。例如当别人需要协助的时候,给他一些助缘,陪他共渡难关;当别人伤心、失意时,给他一个笑容、一句鼓励,助他走出心情的低谷。像这样的人,也是修行之人。
第四,能与众生共安乐
愿意与人共患难的人固然难得,有时当别人欢喜快乐时,也要能随顺众生,跟着大家一起同乐。如果别人欢喜,你却哭丧着脸,不但自己痛苦,也破坏别人欢喜的心情。因此,当别人快乐时,不能破坏他、忌妒他、伤害他,而要懂得随喜赞叹,懂得助人之兴,懂得与大家共安乐,这种人也可称为修行之人。
所谓“修行”,不一定要每天诵多少经、拜多少佛、做多少功德善事;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时时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随喜随缘的助人、与人为善,这就是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