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是专指宗教的行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内心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升华。所谓“有德者得民心,有道者受人钦”,春秋时期,宋国宰相子罕注重修行,贤名远播,即使宋国受到三个强国包围,都没有受到侵犯;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德行高尚,秦国因尊重他而撤兵。如何是修行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处众时,要有敏锐的触觉
大众犹如一个大冶洪炉,冶炼每个人的性情。处在形形色色的大众中,待人处事,都要培养敏锐的觉知。像处理事情时,要能从一个点联想到其他的点,由点而线,再由线考虑到全面,对于事物能有整体的观念,时空都能拿捏得恰如其分,就不会挂一漏万。
第二,劳动中,要有植福的观念
许多年轻人畏惧劳动,害怕劳动,这样容易养成懈怠懒惰。佛门里训练人才,经常要他从搬柴运水、舂米种菜、厨房典座、行堂扫地,为大众服务开始。甚至连百丈禅师都说:“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由此可知,从劳动中培植福德,不仅学习谦卑忍耐,也养成坚韧的意志。
第三,布施时,要有无相的慧解
佛门里常对布施者赞叹说:“功德无量。”所谓无量,不在数字的大小,而在发心。你心量有多大,结的缘就有多广。《金刚经》云:“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也就是说,布施时,不执着有布施的我、布施的东西,以及受布施的人,当然更不心存回报的念头。如此布施,自然了无牵挂,自、他都自在。
第四,心灵内,要有道德的基础
西晋名将羊祜,无论为官或治军,皆重视仁德,并为朝廷举荐人才,不为人知;在阵前,他厚待敌军降将,使得归降者愈来愈多。宋朝赵概位居翰林学士,为人仁慈宽厚,救济他人,严谨行事,克己修身,每日以黑豆计算恶念,黄豆计算善念,随时内省策励,终于成为德行高尚之人。
修行不需到远处,而是要从日常自我的修正做起,超越自己,健全自己,进而开发生命内涵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