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最初务农,但不惯于耕种,所以庄稼收成变卖后,他把微薄所得拿来开店经商。先后开过香铺、酱园、成衣店,但短期经营后,最后都是赔本而失败以终。因此家计愈加匮乏,日食三餐也就更加困难。我们兄姐四人,可以说,都是在半饥饿的状态中,度过了童年。所幸我们并没有因为饥饿而沦为乞丐、小偷,或是流落外地游**。
对于童年,除了“苦”的印象以外,已记不起成长过程的细节了。只依稀记得,外婆偶尔会拿些食物来接济我们。其实,本来我们的老家也薄有祖产,但是经过几次变卖田地,虽曾风光一时,不过因为父亲并没有求生的技能与职业,一家数口终究坐吃山空,风光不久后,饥饿的苦难岁月,便又再度降临。
我的父母辛苦生养我,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有“忍”的性格,家庭艰苦的环境,促成我能够忍受日后在生活上所遇到的种种苦难。就算没有饭吃,我也不会感到苦恼,甚至在七八岁的时候,我知道家里贫苦,因此,在天空蒙蒙亮的晨曦中,就自己学会到外面捡拾狗屎,再把狗屎堆积起来做肥料,也能卖掉换几个铜板。
黄昏的时候,一些放牛的牧童都牵着牛回家,牛也很有规矩,它们知道要回家了,总会在路上留下不少粪便。因为牛只吃草,牛粪并不脏,我们把牛粪捡起来,如果拿不动了,就在地上拖,回家以后也学大人,把牛粪贴在墙上,就像大饼一样,晒干以后可以当柴烧;卖掉了也能得到几个铜板贴补家用。父母见我有这样的性格,非常欢喜,常常赞美我,使我感到家庭虽然贫苦,但从不以为苦,反而觉得有乐趣,而我小小年纪,能为家庭多少付出一些,自己心里也很快乐。
有人说,贫无立锥之地,我也真的感觉到什么叫“一贫如洗”,毕竟家里真的什么都没有。幸好我养成一个“空、无”的性格,也建立了我不一定要拥有的习惯,只要有天地、星辰、日月给我观看,只要有花草树木给我欣赏,无论身在世间的何处,都能有一碗饭吃饱,人生的美妙,不都是在当下吗?
十二岁出家后,偶尔想写一封家书向家中报告平安,但是,往往写好的信,过了好几个月,甚至一年了,都还是寄不出去,因为从来没有钱可以买邮票;衣服破了,用纸糊一糊,鞋底破了,用硬纸板垫一垫,也能勉强走路。我就这样子一天又一天,熬过岁月,再怎么贫苦,依然还是能忍受。
即使生活中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也不以为苦,因为我生来有一个乐观的性格,总能自我发掘人生的乐趣。生活虽然穷苦,也正如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贫穷但又快乐的境界,佛教和儒家都有共同的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