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忍法忍无生法忍(1 / 1)

“忍”之一字,应该是智慧与力量结合的意义。如果你只是接受,而没有力量担当,不能算忍;你有力量对付,而缺乏和谐的风格,那也不算能忍。“忍”,是智慧中有力量,力量中有智慧。佛教学里说明学习忍辱法门有三个层次,第一生忍,第二法忍,第三无生法忍。

所谓“生忍”者,意指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生活,要能保持和谐的生命,必须要能“忍”。“忍”是认识、接受、担当、负责、化解、消除,更要有许多智慧与力量的美德。

例如,我们生存在世间,别人给我一句话、一个东西、一个责任,必须要能接受以后,还要能担当;担当了以后,要能负责;负责了以后,要能化解;最后,是要能“消除”。但是,没有智慧,又缺乏力量,又如何能做得到呢?

儒家所说的修养“仁”,“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圣人的德行。简单地说,努力养成好仁之气,喜怒不形于色,也是要先忍之于口,不能轻易说话;但是,脸上会不好看,如果面上要表现得若无其事,必须忍之于心,最后,不论如何令人难堪的事情,心上也能无挂无碍,那才能算有一点“忍”的功夫。

举一个例子来说,假如别人送一个礼品给我,其实我心里并不喜欢,但也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不喜欢也要能接受;而我喜欢的东西,人家不肯给我,也一样要能坦然接受。总之,外境的一切事相诸缘,如: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八风,我们通通都要能接受,还要能担当,能负责,能化解,能消除,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那才是忍的功夫。

“生忍”,指我们在人世间彼此相处、来往,为了和谐生存,必须凡事都要忍一忍。其实,修学“生忍”也不是那么容易。例如,禅门有个公案,宋朝大学士苏东坡,被皇帝贬谪在瓜州做官的时候,他作了一首偈语:“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思是说,学佛以来佛光普照,就算八风吹动,也不会影响我了。

苏东坡认为自己有修养,一时得意,就跟书童说:“你乘船到江南金山寺,帮我将这首偈语,交给大和尚佛印禅师看看。”

书童听了之后,就遵照吩咐,乘着船摇啊摇,摇到江南,上了岸,进了金山寺,就把这首偈语,呈给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看了,也没有讲话,只在上面批了几个字,就说:“把这个拿回去,还给你们的学士。”

瓜州古渡(扬州政府提供)

书童离开了佛印禅师后,坐船又回到瓜州,苏东坡看到了,就问:“你这么快就回来了?”

书童说:“禅师没有讲话,就叫我回来了。”

苏东坡说:“你怎么不等他看过我的诗偈,讲几句话,评论了之后,你再回来?”

书童说:“他没有评论,只在您的诗偈上写字。”

苏东坡:“喔,写了字啊!拿来我看!”

苏东坡原指望佛印禅师大大地称赞,急忙自书童手上取回诗文。一看,上面批了“放屁”两字。

苏东坡大怒:“你这个老和尚,我看得起你,写个偈语跟你论道,你不赞叹我就算了,怎么可以恶口骂人?快准备船!我到江南金山寺和佛印禅师理论一下。”

当苏东坡到金山寺的时候,看见佛印禅师就站在门口,不等苏东坡说话,佛印禅师就哈哈大笑说:“学士啊!学士!你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这下子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只是纸上谈兵,心地上的真功夫,还差得远了。

所谓“八风吹不动”,就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不论善恶、好坏都不会动心。怎么人家才批评一个“放屁”,就这么不能忍受呢?苏东坡自觉惭愧。所以说,“生忍”已经很不容易做到。

再说“法忍”,法就是所谓一切事相、一切语言、一切概念,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都是“法”。我们生存在世间上,对于周遭的环境,一定有好与不好,你每天要跟环境赌气吗?当然,不能和心外的诸法赌气,那一定是划不来的,必须要接受诸法,要能担当、负责,可以化解、消除,才是“法忍”。

所谓“无生法忍”者,那是修行最高境界,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这是没有生死的境界。死也何尝生,生也何尝灭,那是一个不生不死的平衡法界。本来无一事,何处惹尘埃?世间的事情,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没有因,就没有结果;没有生,就不会有死。如果说,人的境界超越到一种无形无相,无住无证,空诸一切,安住在“无生法忍”中,那就是禅悦法乐的人间净土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