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三年,我与白圣长老等人组成台湾佛教访问团,访问东南亚各国,第一次到了泰国,并会见了泰王普密蓬。我更在一场中泰佛教辩论会上,阐述了自己对南北传佛教发展的看法:“今日的佛教要团结、统一、动员。”当时担任翻译的是三十五岁的泰华居士陈明德,但三年之后,陈居士逝世了,那个年代,泰国懂中文的居士极少,不容易找到翻译,因语言的障碍,南北传佛教交流也相对受到了影响。
一九九八年,恭迎佛牙舍利赴台,当时佛牙在泰国停留两天,弟子满度在曼谷文教中心介绍了一位青年担任我的泰文翻译,那就是后来跟随我出家的妙慎法师,她是泰国人,毕业于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中心硕士班。自从陈明德居士往生后,一直未能找到适合中泰文翻译的人选,所以我见到她时便说:“我等你四十年了。”当时,她恐怕也不懂我的意思。后来她读了我写的《海天游踪》,才了解南北传佛教交流的历史。
妙慎在佛光山出家后,投入南北传佛教的交流工作,并担任我的中泰语翻译。妙慎聪明灵巧,也具有语言天分,中、泰、英文都会说。在比丘尼地位不受重视的泰国,她的语言才能,成为南传比丘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桥梁,不仅让她在泰国佛教界格外的活跃,这样的表现,更提升了比丘尼在南传佛教的地位。
二〇〇二年,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校长帕德索颇(Phra Tepsopon)带领十九位大学一级主管和南华大学签署学术交流时,曾经问到未来弘法的重点。我回答说“青年是佛教之希望”,并且鼓励校长要共同培养佛教人才,让他们到全世界各大学就读,甚至在大学里当教授,这样才能提高佛教的地位。十年后的今天,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与佛光山创办的大学,已经培养无数佛教僧才,遍布世界各地。
泰国副僧王颂德帕布达勤那旺至佛光山曼谷文教中心拜访,妙慎法师(左一)担任泰语翻译(二〇〇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二〇〇三年,我荣获泰国代僧王颂德帕布达勤那旺上座比丘颁发教育管理学荣誉博士学位;隔年,并获泰国法宗派副僧王颂德帕那瓦罗通颁发佛学荣誉博士学位。副僧王告诉我,中泰佛教之间如同兄弟,亦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我们要共同努力为教、为众生带来希望和幸福,并以泰国僧王之意,塑造一尊金佛赠送给佛光山,作为南北传佛教交流的纪念。现在,大乘佛教的课程,已经被当地两所南传佛教高等学府设为必修课,肯定了人间佛教的理念。
不仅是与佛光山的交流,泰国佛教界组团到大陆访问时,也邀请妙慎担任随团翻译,可见,今日世界虽然以英文为主要交流语言,中文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常常鼓励泰国的徒众要将中文学好,甚至还有英文,将来才能协助南传佛教“走出去”,和世界接轨。
妙慎虽然很少和我在一起,但是透过翻译我写的《心甘情愿》等,也奠定了我们师徒之间的因缘。我期许她能让人间佛教的理念,在泰国这个佛教国家生根发展。她曾问我,该如何处理南北传佛教文化差异的问题,我不回答,只伸出双手平放在一起,意思是说,要用尊重与包容来化解差异。
我告诉她:“你要化为桥梁,虽然人们在上面踏过,甚至忘记了你,这样才能修炼无我的三昧。”可惜妙慎的身体不好,除了体重的负担,特殊的罕见疾病,也使得她必须与疾病作长期的赛跑,我也只有鼓励她要勇敢为法珍重了。
除了妙慎为我翻译泰语,现在还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尼有方,也是泰国人,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取得以英文为教学语言的硕士学位。有方发愿要成为南北传佛教的桥梁,比丘尼将来在泰国的发展,也期待她能够走出一条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