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1 / 1)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强等特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应用”为主旨,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学校与用人单位结合、师生与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被提出并付诸实践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自1980年我国在江苏一些中心城市创办首批职业大学后,在短短的几年里,我国各地办起了120多所短期职业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和探索。职业大学作为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先驱,率先从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跳出来,探索出具有我国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地方的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决定了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服务型人才(或称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对培养目标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表述。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总结为:为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0年,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要使人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继承思想道德,而且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其培养的人才属于高层次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的教育,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因此它又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另外,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不但要有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需掌握某一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成为理论够用、技术熟练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