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培养目标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教育大辞典》对培养目标的解释是: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一般包括人才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培养目标受社会对人才类型、规格的需要与学生的基础条件及全面发展要求的共同制约。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者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是培养模式的决定因素。
(一)20世纪80年代:培养中、初级技术和管理人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会上明确全党的工作中心应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但是,受“**”的影响,当时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技术、装备、工艺水平较低,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大批的劳动力以及原材料等成本的投入,这决定了该时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大量具有胜任某一种岗位技能的中初级技术工人”这一中心。1979年《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中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掌握本专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健康体魄的中级技术、管理人员。技工学校在这一时期也强调了文化课和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1979年国家劳动局颁发的《技工学校工作条例(试行)》规定:“技术理论方面: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工种、专业所需要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文化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本工种、专业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主要文化课程要提高到高中水平。”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中专学校、技工学校的理论知识性课程有所加强,而实际操作训练有所减弱。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起步期,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指出:中学层次要积极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人和中级专门人才。这一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办学规模较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责任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来承担。据统计,1985年,全国职业高中、中专以及技工学校共有15538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总数已经达到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35.2%。[7]
这一时期的政策文件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为:中等专业学校主要培养中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技工学校主要培养中、初级技术工人;职业中学培养中、初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也培养技术工人和从业者。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确立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将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具有能直接从事某一职业(工种)的技术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文化课要具有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有健康的体格的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人和从业者。可见,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兼顾了中专的文化课要求及技工学校的技能要求,既要培养等同中专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又要培养等同于技校的技术工人。
(二)20世纪90年代: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提出要控制一般加工业,强化基础产业,改造和提高加工业的水平,促使工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8]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使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由中初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向应用型和实用型专业人才转变。
1995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最终明确培养目标为培养在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1998年,国家教委发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职业教育加强面向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强调了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等关键性特征。
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又进一步将应用型人才升级为高素质劳动者,而且将中、初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统一称为专门人才。
(三)2000年至今:强调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进入了中后期。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大幅度增加,生产过程中的分工进一步细化,需要大量的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来推动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了相应的转变,由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转向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应“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将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做了初步调整,明确“生产、服务一线”的岗位,不再使用“技术和管理的一线岗位”的提法。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中职教育教学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该文件中新增加了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对培养目标做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且,对全面发展解释理解为:“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010年,教育部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