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22]这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举措。四川省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改革实验区。
2010年12月,《四川日报》报道,四川省被列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试点地区。2011年7月19日,四川省组织召开“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改革试点工作专题座谈会”[23]。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是四川省教育厅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成都石室中学、成都七中、成都树德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德阳外国语学校、绵阳南山中学等6所学校参加改革试点。该改革试点旨在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教育规律,从办学机制、学生选拔、课程实施、培养模式、考试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创设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培养具有创新潜能的出类拔萃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为四川省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新路。
石室中学通过多项措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4]该校面向全国招聘应届博士毕业生作为教师,建立“人才直通班”,聘请大学校长作为基地班学生的“创新导师”。在培养方式上,采用小组探究和导师制,同时开设国际课程,原版引进国外课程体系。另外,学校还在实验室、图书馆以及教师资源上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实验班打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限制,实施弹性学制,例如,高一高二自主选课、自主探究、自主学习,高三可以结合现实需求准备高考;也可以从初中阶段对创新拔尖人才进行早期培养,两年完成初中课程,两年完成高中课程,两年集中进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以周为单位进行时间分配,3天在中学学习基础课程,2天在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进行探究,2天自行安排参与实践与发展特长。弹性学制需要有导师制作支撑,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此外,石室中学还制定了牵手政坛领袖行动计划、走近科技巨匠行动计划、感受文艺大师行动计划、互动工商精英行动计划、合作剑桥育人行动计划、连线哈佛课堂行动计划、加盟耶鲁创新行动计划、开展远程教学行动计划等8项卓越行动计划。
成都七中从2012年9月开始,分别在两个校区成立了创新拔尖人才基础培养实验班。2014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与成都市第七中学签署“拔尖人才基础培养”合作协议。国科大将推荐高水平科学家为成都第七中学开设科学讲座,接受学生参加科技冬令营、夏令营,并帮助成都第七中学教师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将向成都第七中学学生开放相关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支持和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科学实践活动。[25]
成都树德中学[26]早在2002年就创建了国际部,开始引入国际课程,探索教育国际化,这也是该校拔尖创新人才探索的起点。该校依托外国语校区的力量,在中学所有班级全部实行英语小班化教学,采用原版外语教材,开设法语、日语等校本选修课程。当时,学校已形成三大国际课程体系:VCE课程、IB课程两大国际高中课程和国际预科课程。另外,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保持每年一次的师生互访,而且每年派出师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和赴海外交流、学习、研修,同时接待国外的师生、官员或学者的来访。这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在实验中,该校还启动了“卓越人生教育”和“英才计划”。
成都外国语学校则从选拔方式、课程设置、培育过程等多方面都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有益的探索。学校把学生的培养具体概括为“八会”:会观察、会发现、会猜想、会批判、会设计、会操作、会写作、会交流,进而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进展与成效。[27]
德阳外国语学校提出了多元个性化办学模式,如“三趣”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有乐趣、课外活动有兴趣、校园生活有情趣),寓学于乐;“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有学生、有教材、有**、有拓展),既强调扎实基础,深厚磨炼,拓宽学生视野,更注重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为有教养的人,能担当的人。该校的人才培育分为“精英人才”“团队领军人才”“国际竞争人才”三大模块,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不同个性、不同志趣、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28]
绵阳南山中学被四川省教育部门确定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学校之后,学校课程设计倡导“以兴趣激励学生,以理趣启发学生,以情趣感动学生,以知识丰富学生,以能力提升学生,以实践锻炼学生,以创新引领学生”的人性化目标,突出科学、人文、艺术并重的课程实施模式,培养人格健全、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