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经验与展望(1 / 1)

一、普通高中系统中的奇葩

遍布全国的外国语学校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项目实验学校,都是普通高中系统中的亚类,是政府特别扶持的肩负着特殊使命的学校。从高中阶段普职分殊的大格局看,这类学校体现了高中阶段教育分流的功能,对国家人才战略十分必要。

外国语学校的建立从直接效果看,解决了国家急需的外交人才的后续补充问题,从教育改革的视角看,开启了我国高中教育推荐保送上大学的制度。

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打破了只依靠分数录取的唯一途径,通过保送制度确保了高等院校特殊人才和冷门专业得以延续和发展。此后,试点院校扩大到北京大学等43所大学。据统计,1985年我国各大学共招收保送生6000余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1.2%。1988年,国家教委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对保送生工作的意义、保送生条件、有资格招收保送生的大学以及保送生的比重、有资格选送保送生的高中和比重等环节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保送生的基本条件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各科成绩优良,参加过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集训的优秀高中应届毕业生。

外国语学校的保送生渠道在改革开放以来也得到了强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外国语教学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外国语学校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随着国家课程和考试对外语的重视,外国语一直处于核心课程地位,我国中小学外国语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全国涌现出了大批外国语特色学校。不过时过境迁,客观现实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及时修订原有的政策。在笔者看来,对外国语保送政策要从减少保送名额开始,同时,还应该保留外国语特色学校的存在。这是打破千校一面的需要,也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几十年过去了,推荐保送生工作对丰富高等院校招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其中问题还是不少。比如,在重点大学招生中,一些官员子女占保送生的比重较大,个别专业甚至达到了50%以上。在一些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外语、国际贸易等,比重都超过了20%以上,[30]而那些真正的特长生在保送生中的比重则很难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