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海市两项培优项目(1 / 1)

(一)上海中学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上海市高中生“创新能力”“创新素养”的培育,在国内教育改革的探索过程中一直处于前沿。1998年,上海市教育学会就对“资优(超常)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过专题研讨。2008年,上海市率先开展“创新素养培育”试验。2009年,华东师大二附中、复旦大学附中和上海交大附中也加入该项目。在此基础上,2010年上半年,上海市教委启动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共有26所高中和2个区加入。[8]

2011年年初,这一项目结合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探索建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与创新。26所实验学校和4个实验区在培育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和对极小部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两个不同的层面作出了积极探索。2012年,30所项目实验高中和2个区(徐汇和金山)分别聚焦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与测评方法、培养内容与课程学程设置、培养模式与学业管理3个方面开展研究。2013年,改革探索进入实验项目的总结反思阶段,最终形成4种较为典型的培养模式:专设试验班模式(以上海中学为代表);全体与部分学生相结合的金字塔模式(以七宝中学为代表);校际联动模式(如卢湾高级中学和向明中学的联合);区域统筹整体推进模式(如金山区的“金山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2年开始,上海市科协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与上海市教委合作,开展“2012年上海中学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为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及具有潜质的中学生探索早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优化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为国家培养科技后备人才。

“2012年上海中学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以上海青少年科学社每年开展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培育工作为基础,在“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试点高中(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以及“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试点学校申报学生中,选拔热爱科技、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依托上海市科协下属学会以及上海市各大高校、研究所,组织学会根据学生项目成立专家团,指导学生研究创新项目;参加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并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带领学生走进高校、研究所的实验室,指导会员开展实验、收集数据、撰写论文,完成项目。该计划每年招生总人数约30-50人,每个学科2-4人。其学科分布及支持学会如下表。

表5-4 2012年上海中学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分布及支持学会

(二)科学种子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

2012年10月30日,上海青少年科学社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创立了“科学种子计划”,亦称“中学生英才计划”。该计划结合国际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理念推进实施,构建从兴趣会员、实习会员、研究会员到高级会员的创新人才培育链,为具有科学兴趣及科研潜质的青少年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培育平台,着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培养具有创造力、有志于从事科研事业的人才。

“科学种子计划”本着“重创新,育能力,铸人才”的理念,进一步发挥上海市科协所属学会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优势,通过构建“35111”支撑体系、搭建三大支持平台、推出“52211”成才计划,为学生的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机制,一以贯之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并通过上海市科协的社会化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网络和重点高校专业的教学资源与科研条件的优势结合,探索专业学会和高校共同协作的人才培育新模式。该计划于每年5月至7月进行科学种子选拔赛。

“35111”支撑体系:“科学种子计划”依托上海市科协所属180多个学会、协会、研究会,按照自然科学的学科分类,建立了由3000名一流科学家、上海学科和科技领军人才组成的学会专家团队,覆盖工程、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医学健康等16个学科。依托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教学研究资源,组织学生进入相关实验室,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并建立了500多名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读硕士生、博士生组成的助教团队,在学会专家每周辅导一次的基础上,助教对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式培育。科学社已自主研发了100套科学教育课件,创立科学导航60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素养60分、“金奖集荟”(国内外优秀科技创新项目案例分析)等品牌课程资源。同时,科学社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合建立了100个科学种子实践基地,以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高校科普开放日等活动为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科学报告会、参与实验室科研实践、开展科技创新课题研究,逐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育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大支持平台:“科学种子计划”将建立社会平台、科学交流平台和网络平台等三大支持平台,动员社会力量搭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参与国内外科技竞赛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在上海青少年科技英才网上设立“科学种子计划”专区,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网络咨询、相互交流的互动机会。

“52211”成才计划: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科学社计划每年培养5000名科学兴趣会员,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2000名科学实习会员,逐步引导学生创立科学创新项目研究计划,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具备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2000名科学研究会员,在专家团队和助教团队的指导下,将研究计划转换为实践成果;近100名高级会员,走进重点高校,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013年4月,上海市科协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试点单位,正式启动了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即“中学生英才计划”)上海地区试点工作。为做好上海地区试点工作,发现并培育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上海青少年科学社开展了“科学种子选拔赛”。2013年9月,来自华师大二附中、上海中学等11所高中的60名高中生通过上海青少年科学社“科学种子选拔赛”申报自己的科技创新课题(均为个人项目;学生为高一、高二年级在读),并接受高校导师团的面试,入选了2013级中学生英才计划学员暨上海青少年科学社高级会员,接受复旦、上海交大两所大学为期一年的免费培育,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学习并完善自己的课题。高级会员在校培育期间,由各试点高校定期组织阶段性评估,如发现高级会员不适合继续培养,可中止培养计划。如需调整,上海青少年科学社可推荐科学研究会会员。

在为期一年的培育中,“中学生英才计划”学员利用周六日及寒暑假,跟随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各学科导师开展科技创新探究与实践,两所高校分别推荐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担任“中学生英才计划”学员的培育导师,他们均为各高校顶级的基础学科科学家,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

从2014年开始,上海青少年科学社依托名校名师人才资源、科技教育资源与市科协所属180多个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专家资源,设立上海青少年科学社英才会员预备班,招募优秀学生成为上海青少年科学社英才预备会员,通过参加科学社STEM学习、金奖集荟、励志报告、科学实践等课程,经网上申报、专家评审、高校面试,成为“中学生英才计划”培育学员暨上海青少年科学社英才会员。申报者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同年9月升高一学生,仅限个人项目),申报学科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技术与设计。其培育内容和流程如下图:

图5-1 上海市中学生英才计划培育内容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