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11年年底,重庆市启动了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以下简称“雏鹰计划”),同时成立了重庆市首个创新学院——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该创新学院挂靠在市教科院,在“雏鹰计划”领导小组领导下,全面负责全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雏鹰计划”是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头戏,采取“项目中学与高校实验基地联合培养”的模式。具体内容为,每年选拔一定数量具有创造性潜质的普通高中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和节假日,进入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高校实验室和项目学校双方教师指导下,开展专题课题研究,完成专题作业,让学生们走进科学、了解科研,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雏鹰计划”的学员是通过“学生自荐+学校推荐+区县教委审查+专家面试”的方式选拔的对科学具有浓厚兴趣、学有余力的高一年级学生,入选的学生将通过“两校学习、双师指导”的方式接受为期两年(高一、高二年级)的创新培养。其中,“两校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籍所在的普通高中项目学校参加专题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关辅助性课程学习,在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专题课题研究;“双师指导”是指由学生学籍所在普通高中项目学校和高校的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各选配1-2名优秀教师联合组成导师团队,共同指导学员的学习和专题课题研究工作。
经过实践和探索,“雏鹰计划”学员培养工作逐渐开始以相关高校的国家、市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与普通高中学校合作办班的模式来开展。[5]合作办班分为固定行政班(简称“基地班”)和学生走班参加活动(简称“活动班”)两种形式。基地班是将高一年级遴选出来的“雏鹰计划”学员,组建为一个40人以内的行政班,设立创新素质培养课程,学生日常上课及各种活动在同一个班进行。活动班是从高一年级遴选出“雏鹰计划”学员,日常上课分散在各个行政班,每周教学时间安排一个下午或两个下午,集中开展“雏鹰计划”通识培训、相关课程教学和专题研究。“雏鹰计划”基地学校、项目学校要坚持就近选择、方便出行的原则,学员从基地学校、项目学校到专题研究课题实施高校的路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个小时,且有轻轨或直达公交车作为交通工具,确保学员出行安全。
首批纳入“雏鹰计划”项目的中学共有22所,包括巴蜀中学、重庆一中、南开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朝阳中学、巴县中学、清华中学等学校。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重庆市9所高校的35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成为该项计划的首批实验基地,如西南大学的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的工业物联网与智能仪器仪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的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重点实验室等。“雏鹰计划”第一期只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还仅限于自然科学领域。
由于学员主要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和节假日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和研究,为此,根据2012年4月《重庆市教委关于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相关工作的通知》,各项目学校需要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和选修课时间,让“雏鹰计划”学员每周有半天时间到实验基地学习,同时要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对学员培养进行考核,计相应学分,载入成长记录档案;各项目学校要安排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专项经费,用于学员交通及生活补助、指导教师津贴、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等方面,并且不得以“雏鹰计划”为名向学生违规收取费用。
截至2015年,首期117名学员,第二期100名学员,第三期500名学员均已顺利结业,第四期380名学员正在培训中。[6]据重庆市教委网站数据,“雏鹰计划”实施3年以来[7],10所高校、135个高校实验室、15所基地中学、7所项目中学,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参与“雏鹰计划”;18位国家二级教授、280名高校专家、160名中学优秀教师、5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对培训学员悉心指导,构建出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有效衔接、高校专家与中学教师协同配合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校与高中学校合作举办了9个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班、28个活动班,开发了60多门“先修课程”,组织学员开展专项课题研究360个,研究领域涵盖理学、农学、法学、医学等9个领域,形成了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员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为基本形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雏鹰计划”第四期学员专题研究领域逐渐由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等学科适度扩大到了法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为学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路径。第四期学员专题研究课题对接表如下。
表5-3 重庆市“雏鹰计划”第四期学员专题研究课题对接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总的来说,重庆市的雏鹰计划与其他省市的培养计划异曲同工,部分学生参与,中学与大学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二)“雏鹰计划”基地学校:巴蜀中学
巴蜀中学作为重庆首批“雏鹰计划”中学与重庆大学煤炭灾害动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流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接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何雨寒、王艺钦、胡益凡等7名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自我推荐+学校推荐+区县教委审查+专家面试”的方式入选重庆首期“雏鹰计划”,进行课题研究。其研究项目有《煤层气开采中煤层气渗透率演化规律的试验研究》(江正一)、《“笑商”——以重庆居民为例》(王艺钦)等。
2013年5月21日,巴蜀中学首批“雏鹰计划”学员通过结业答辩。第二批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学员中,巴蜀中学有6名学生入选。其课程安排共分9个大专题,为期25周,每周2小时。培养计划采用现场实验参观、授课、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等方式相结合,综合培养“雏鹰计划”学员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通过与重庆大学对接合作项目的研究使“雏鹰计划”学员掌握了煤与瓦斯的物理力学性质、煤的微观孔隙结构、煤与瓦斯的相互作用关系、煤对瓦斯的吸附/解吸规律、高压水射提高煤层气抽采率等方面的机理。巴蜀中学“雏鹰计划”第三期组建了拥有60名学员的基地班,与重庆大学对接,分为12个课题小组,课程计划包括机械以及自动化、物联网课题、建筑技术科学、无机化学、轻合金材料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飞行仿真、生物流变、水资源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