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1 / 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及21世纪的挑战,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中小学要切实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职业技术学校要注重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改变专业设置偏窄的状况,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根据这种要求,国家教委在1994年初正式提出制订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该计划以立项的方式进行,到1996年9月为止,在文(含外语)、理、工、农林、医药、经济和法学七大学科范围内,分批批准了221项课改项目,其中包含985个资助项目。国家教委为此筹集和资助经费700万元,有关部委资助100多万元。目前,有些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1998年12月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要大力推进高等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特别是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本科教育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今后3~5年,将专业由200多种调整到100多种。继续推进‘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建成200个文理科基础性人才培养基地、100个各科类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20个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基地,使之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示范基地。积极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体系,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为了加强大学的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03年相继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启动了普通高校精品课程计划。该计划以评审的方式确立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提供经费支持,迄今已经连续进行了十多次精品课程的评选,对普通高校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表示要“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改善高等学校基础课程教学,建设精品课程,改造和充实基础课教学实验室……鼓励名师讲授大学基础课程,评选表彰教学名师。建设一批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规定和措施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质量不断提高。

中共十八大以来,为了培养更多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例如,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继续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推动高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改进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建立支持和奖励机制,激励教师面向经济社会新需求,强化课程研发、教材编写、教学成果推广,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企业先进技术等转化为教学内容。探索建立适应弹性学习、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的权利。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加强个性化培养。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和学生考核机制。全面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建立约束、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投入本科教学和不断探索教学新技术、新方法、新形态的积极性。推动高校统筹使用相关经费,加大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建立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社区等合作育人机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学水平。[38]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进课堂、进大脑,教育部近年来采取了很多措施,如从2018年3月开始启动96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修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