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人才培养目标(1 / 1)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历史使命,坚持人民立场,全面深化改革,严厉惩治腐败,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一股前所未有的新风,不仅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人才培养方面更加突出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人的知识底蕴、法治意识、思想素质、文化修养、智慧源泉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该文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4]。这份纲领性文件确立了新时期中国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素。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5]中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治学如此,中国特色一流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脱离了中国的实际需要和具体环境,脱离了中国文化母体的孕育和中国智慧的涵养,中国的高校也很难涌现出世界一流的人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同学们要“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26]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中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路径指明了方向。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27]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人才培养工作。2017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做出贡献”。[28]2017年10月3日,在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提出殷切希望:“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以建校80周年为新的起点,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9]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为中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和特质等做出了精辟的阐释,为中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顶层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指南。为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行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正式发布《“双一流”方案》。方案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合理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30]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显著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比例。[31]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遴选条件。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成果丰硕;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