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规格、内涵都有了更深的认识,逐渐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才”转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并进一步发展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分工、专业分化和知识综合化的必然结果。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不仅关系到20世纪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还关系到21世纪的建设大业。因此,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该文件认为:“今后10年,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以此作为学校的共同任务和学校各项工作的依据和出发点。”[20]“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在合理调整结构,大力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积极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21]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该文件继续强调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伴随着21世纪的临近,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这种经济形态将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和各个学科紧密联系起来,知识之间的迁移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多元化。与这种社会要求相适应,教育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改革措施,推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早在1994年7月,针对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和高等教育的任务,《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本科教育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基本上要立足于国内。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这表明我国在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为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即我们常说的“创新人才”和“四有新人”。2001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要通过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形成高校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新格局”。教育部在2004年2月10日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显然,这些政策性措施都有助于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面对外部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始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清华大学从1997年开始,连续召开了两次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在一系列教育思想观念上达成了共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清华大学把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加速建立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同时,积极促进学科交叉,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22]从2003年开始,北京大学进行了新的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四种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第一种模式是直接设置跨学科专业;第二种模式是允许个人自主设计专业,其课程组合方式由学生提出,教师审批并提供专门指导;第三种模式是第二学士学位;第四种模式是辅修/双学位模式。[23]此外,还有很多高等学校提出了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复旦大学的“通识人才”,浙江大学“重基础、宽口径、模块化、自主性”的“创新人才”,南开大学经济、管理、法学专业跨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北京林业大学“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等等。可以说,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成为21世纪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