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开始到2002年,院校合并的**渐趋平息,我国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0多个国务院部门(单位)参与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院校900余所。在院校合并方面,共有493所普通高校、215所成人高校经合并调整为305所新学校,其中,普通高校278所,净减高校403所。归纳起来,合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综合指向型合并
这是指分布在同一城市或地区的不同高校为了组建综合性的大学而进行的合并。这种合并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由单科性大学合并而成的综合性大学;二是由综合性大学与单科性大学合并。前者以1992年合并而成的扬州大学、1993年合并而成的青岛大学、1996年合并而成的石河子大学等为代表;后者以南昌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新疆大学等为代表。原吉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2000年,它与同处一市的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新吉林大学,成为我国大学的航母。复旦大学和新疆大学尽管层次不同,但也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学校。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新疆大学与新疆工学院合并。合并之后,两校的学科门类更加齐全。
1.扬州大学的组建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合并前的高校有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1988年,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到扬州视察,针对扬州高校布局的特点,他提议借鉴国外经验,将这些高校组建成一所综合性的大学。这一提议引起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重视。1992年4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给国家教委发函申请建立扬州大学,同年5月,国家教委批复同意建立扬州大学。这样,原来分散独立的高等学校便被合并成了一所涵盖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扬州大学。
2.青岛大学的组建
1993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4所位于青岛的省属院校——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青岛大学。合并后的青岛大学设置了文学院、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6个学院。综合大学中包含医学院和师范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大学鲜见的事例。新青岛大学成立后,开创了新形势下我国利用综合性大学培养医生和教师等专业人员的先例。
3.南昌大学的成立
南昌大学的成立,是高校合并成功的又一典型事例。1993年5月,原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经国家教委批准,合并成立南昌大学,开创了地方发展高等教育的新思路。新成立的南昌大学废除了文理学院与工业学院分离的模式,按照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思路,建设成一所包括人文、社会、财经、政法、理科、工科、管理等多学科的新型的综合性大学。合并后,学校的管理机构大为精简,全校党政管理机构从32个精简为24个;打破两校原有的系(院)设置,将原来两校的76个专业优化组合为24个系3个学院,其中,新组建11个系,改建4个系,原来理工相关的专业大都组建为理工结合的系(院),原有的管理、财经等专业组建为文理兼容的系(院);所有系(院)都按文、理、工渗透的思路,对办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修订和改革。从1994年7月起,南昌大学在对273个系(院)调整的基础上,开始有计划地组建10个学科群,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由学科群组建的学院,包括相互联系紧密、有共同或相近源头与下游的系(院)、相关的科研院所,以及有科技、产业开发能力的学院。它们被授予较多的人、财、物权力,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系逐步成为教学科研的基层单位。学科群和学院制的建立,有利于集中人力、集中优势,促进学科渗透,互补配套,形成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有利于集中设备、集中条件、集中规划,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办学效益。[10]
(二)补缺型合并
这类合并主要发生在单科性高等学校之间。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50年代院校调整中所产生的单科性高等学校在发展中普遍面临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校内原有的学科已经接近成熟的状态,很难再发展或分化出新的学科。这反映在评价学校的量化指标方面就有可能出现:如果保持原状,学校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只能缓慢增长或者没有增长。这对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曾经非常辉煌的行业性强校,像钢铁学院、矿产学院、工业大学、机械学院等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它们希望通过与其他院校合并来解决发展的问题。二是从这些单科性高等学校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产生了信誉危机。社会对理工科背景的学生的评价是:有技能,没文化;而人文社会学科背景的学生则被认为是:有文化,没技能。与此同时,高校也感受到了学科“强者真强”“弱者真弱”对自身发展形成的制约。最形象的是清华大学用“跛子说”来比喻自己“工科的腿太长了,而理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腿太短了”,从而只能用单腿来跳的发展之难。这类院校合并就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具有代表性的合并包括:1999年清华大学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合并,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经济技术学院的合并,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的合并,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的合并等。
(三)规模扩张型合并
院校合并必然导致规模扩张,但是,与为了调整学科结构、解决管理体制问题而进行合并,并引发规模扩张的学校不同,这类院校合并的目的就是扩大办学规模,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通常,这是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之间进行的。如北京交通大学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合并、华东理工大学与上海石化高等专科学校的合并、东南大学与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的合并、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电力专科学校的合并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这些学术水平较高的大学之所以俯下身段与专科学校合并,主要是自身发展在空间等物质条件方面受到了限制,需要通过合并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四)强强型合并
强强型合并,顾名思义,就是几个学术水平相当的高校之间进行的重组。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四川大学的两次合并,第一次是1993年与成都科技大学的合并,第二次是2000年与华西医科大学的合并。参与合并的高校都是我国不同学科领域非常优秀的大学,都是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的合并,合并校中三所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一所是湖北省的重点大学;2000年,山东大学与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2000年,华中理工大学与同济医科大学合并等。
(五)恢复型合并
在这类合并中,参与合并的院校历史上曾经是同一所学校内的院系,在20世纪50年代因院校调整而独立成校,90年代后又重新合并成一所大学。具有代表性的包括:1996年延边大学的合并,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的合并,200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建筑大学的合并,1998年浙江大学与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的合并,2001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的合并等。
老延边大学创建于1949年,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有文学部、理工学部、医学部、农业专科,20世纪50年代被调整为延边大学(文、理)、延边医学院和延边农学院。1996年,这三所高校和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合并组建为新的延边大学。合并后的延边大学涵盖了文、理、工、农、医、师、艺术、管理8大学科,设置了10个学院,将原来五校的96个专业调整至58个,大大优化了学科结构。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北京大学的医学院,当时设有医学系、药学系、牙学系,从1950年9月开始,直接受卫生部的领导,50年代被从北京大学调整出来成为一所独立的高等学校。北京大学在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学科数量更为齐全。哈尔滨建筑大学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的基础上发展起立的。浙江大学与中山大学的情况也是这样。与延边大学不同的是,这些学校合并后,学科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办学实力与综合化程度增强。通过合并,有些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
(六)强化优势、特色型合并
这类合并有三种情况:一是同一学科领域内不同学校之间的合并。这类学校合并后,原来的优势、特色更为鲜明。例如,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的合并,1997年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工学院的合并,200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的合并等。二是在学科不同但存在渗透的高等学校之间进行的合并,而且合并能够产生“1+1>2”的效果。例如,1999年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的合并,2000年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大学的合并等。三是单科性的高等学校并入综合性大学相对应的系或学院。例如,1994年天津外贸学院并入南开大学。合并前的天津外贸学院是一所培养外贸专业人才的学校,实用性强,设经济贸易、企业管理、外贸外语3个系,9个本科专业。南开大学在经济学科领域理论基础雄厚。两校合并后,通过对相关专业的调整,实现了优势互补,不仅拓展了学科领域,提升了学科的实力和办学水平,而且拓展了专业的广度,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