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校合并的原因(1 / 1)

(一)国家政策的推动

1985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出台,以及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了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把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协调发展作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7],并把“淡化单一的隶属观念”“解决原有体制下高等学校条块分割的状况”作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完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举措。于是,院校合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要从“条块分割”逐步走向“条块有机结合”。这为调整高校隶属关系、解决条块分割问题指明了发展方向。1994年,国家教委在上海召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座谈会,之后形成了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八字方针与五种形式,并根据当时分管教育工作的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建议,确立了在2000年年底以前基本解决体制问题的目标。八字方针是“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五种形式为“共建共管、合并学校、合作办学、协作办学、划转地方政府管理”。同时,国家还要求“层次相差很多的学校以及距离相隔很远的学校”不宜合并,“一般不应把专科和师范院校合并掉”“更要防止搭车升格现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开始的院校合并就是在这些政策精神的指导下进行的。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与部门利益相对应的部门办学模式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①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对大学生的统招统分,对高等学校集中管理,高校分为委属、部属、省属、市属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追求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规则存在根本的冲突。②条块分割的状况不仅不利于毕业生在市场上自由择业,而且教育内容面向单一产业的特点也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地方和其他行业的经济建设设置了人为障碍。③随着政府机构的调整和职能的转变,一些行业部委和省级行业厅局管理的高等学校出现了经费无来源、管理无部门的现象,影响到了这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对一部分高等学校进行合并和调整。

(三)相关理论的影响

与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调整以产业逻辑替代教育逻辑不同,90年代我国院校合并除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外,来自教育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也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当中以“规模效益理论”和“多元化巨型大学理论”的影响力最大。

1.规模效益理论

1986年,世界银行的专家对我国高等院校的规模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其后,我国多位学者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的一致结论为:高校规模是影响生均成本和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学校规模扩大,生均成本降低,资源利用率提高。这主要是因为:①小规模的高校具有社会组织中“制度化同形性”的明显特征。尽管规模小,高校仍需设立各类相应的管理部门,从而造成管理幅度不足、行政效率低、生均管理成本高。②高校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可替代性,而要保证教育质量,这些教学设备和设施又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当高校规模太小时,这些设备和设施就会负荷不足,导致生均固定成本增高。③高校规模过小,容易造成每个专业的规模过小,往往是单班招生或隔年单班招生,使得高校教师工作量不饱满,教学效率低。由于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这使得不同专业之间,甚至同一专业不同方向之间的教师都难以相互替代。因此,在不改变高校专业设置门类和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只有高校拥有一定数量的在校生,才可能有效地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8]

另外,从高校办学的外部效益来看,高校规模过小及过分专业化又往往导致系科设置不全,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限,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高等教育社会经济效益较低。在当时我国高校规模偏小、生师比过低的情况下,规模效益理论不仅让我国教育界耳目一新,而且对20世纪90年代的院校合并也起到了引导作用。

2.多元化巨型大学理论

该理论是由被称为“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设计师”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提出来的。根据克尔的观点,“多元化巨型大学是一个不固定的、统一的机构。它不是一个社群,而是若干个社群——本科生社群和研究生社群,人文主义者社群、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社群,专业学院社群,一切非学术人员社群,管理者社群……在多元化巨型大学中,这些社群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一个群体应该有一个灵魂……多元化巨型大学有若干个灵魂……”[9]虽然我们无法断定克尔的思想对中国的院校合并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在克尔的思想影响下,美国所形成的群体化研究型大学确实因其杰出的学术水平而成为我国大学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效仿的榜样。像合并之后的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都已成为中国的巨型大学,与克尔所描绘的多元化巨型大学已有颇多相似之处。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了院校合并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