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患得患失
【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解析】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患得患失的人什么都做得出来。为了得到自己的一己利益,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打击同事,排挤异己,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其实,患得患失的人自己也很痛苦,很无聊,活得并不自在,并不轻松。那可真是“熙熙攘攘为名利,时时刻刻忙算计”。结果,还多半会“算来算去算自己”。对这种人来说,人生就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指出,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从前,晋国有位并不富裕的农夫不慎丢失了一头牛,可他仍像从未丢失过什么值钱的东西似的,整天乐呵呵的。旁人不解,问他为何不去寻找丢失的那头牛?农夫笑笑说:“牛是在晋国丢失的,肯定被晋国人拾到了。牛还在晋国,我何必费心去找它呢?”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如把“晋国”两字去掉不是很好吗?老子感慨道,要是再把“人”字去掉就更好了!
晋国农夫没有因为自己家中丢失了一头牛而沮丧,更没有因为自家有所损失而悲伤,而是超越物之主人为谁之羁绊,从容而又洒脱地把自己之物推及为晋人之物,从而得出一国之内物之没有得与失。此乃人生之第一境界。
孔子认为,此人的境界还有个局限,应该把自己之物推及到世人之物,突破有限的国界,其境界更为宽广。此乃人生之第二境界。
老子更高一筹,他把一头牛放进大自然中,挣脱了人之束缚,让其往来无牵挂,真正回归自然。此乃人生之第三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人生得失是常事,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永远不能再得到。面对得失,能够达到像晋国农夫那样坦然的心胸,心中会少些阴郁的云朵,透进更多的阳光。如若能像孔子所言,人世间的种种得失便随风而去,红尘中的你还能不轻装上阵?更甚者,如老子,人生无所谓得与失,让心灵像云一样飘逸,让思绪无边际地驰骋,定会看到风光无限。
人生如白驹过隙,面对种种挫折与失败,怀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麻烦的是,进入所谓现代社会以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患得患失的人们越来越多,而从容不迫,悠哉悠哉,保持平静心态的却似乎是越来越少了。
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有八个字,可为得失之谈的精典。这八个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字虽少,透出的意思却流传千古。
凡人皆有七情六欲,面临得失,很少有人能泰然处之,患得患失的心情搅得本来平静的生活乱成一团糟,就像疑邻偷斧的古人,几千年来成为笑柄。
所以当面对别人的“得”,有嫉妒得红了眼的,有羡慕得上了火的,当临到自己“得”时,又有洋洋得意,及至尾巴翘上了天的人;面对别人的“失”,有兴灾乐祸的、有冷眼旁观的、有悲天悯人的,自己“失”时,又有捶足顿胸的、呼天抢地、怨天尤人的。甚至有些不择手段的人,把自己的“失”转嫁到别人身上,把自己的“得”建立在别人的“失”之上,这样的人就更加恶毒了。
但也有如范仲淹一样的人,并不因外物的好坏与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他们把心思放到了更为远大的事项上,所以眼前的小“得”小“失”就不在他们的心事中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懂得驾驭自己人生的人。
得失就像人体内的血,缺少了就会贫血、眩晕乃至危及生存,而太多了反而会引发血稠、血脂升高,同样会危及生命。
由此可见,保持一份平常心,才是面临得失的处事之道。别人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与我丝毫不相干;别人失再多也是别人的,我能帮则帮,帮不上也没必要长吁短叹。同样,我得再多也是凭能力得到的,付出自有回报,也不必因此而沾沾自喜;我失再多也只能从自身上找原因,客观情况本来就是千变万化,须怨不得别人。这样看来,问题岂不简单得多了?
事实上,得失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得”就总结好的经验,发掘不足,以利再战;“失”则深刻检查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失去的夺回来。别人的“得”正是自己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别人的“失”正是自己需要改正和防范的地方,如果一切得失都从这个角度去应对,又何愁大事不成?又怎么能够使我们自己不落入彀中,少一分虑患,多一分悠闲呢?
心理学所说的“自我协调和自在”法,基本功夫就在于“看懂自己”。正确看待得失,不遇事紧张,不为小事抓狂,不莫名其妙生气哀伤,不悲天悯人,主动适应变化。
患得患失就是一味地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患得患失是人生的精神枷锁,是附在人身上的阴影,是浮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生活中出现阴影是因为我们挡住了人生的太阳。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人,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复考虑,做完之后又放心不下,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尽量周到,如有不妥,就很担心把事情办砸并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极其注重个人的得失,他们被笼罩在患得患失的阴影之中,心房被得失纷扰得没有一分安宁。这些人整天神经兮兮,心中布满疑虑、惴惴不安,生活中当然不会有轻松与愉快。
孔子说:仁和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有人解释说:人的才智性格各异,在修养自己的时候,哪些地方需要特别用力也互不相同,但有三个方面是人人都需下功夫的,即如何做到不忧、不惑、不惧。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儒家人格要求的三个基本要素。康有为解释这三个方面说:“人之生世,忧患、迷惑、恐惧,乃共苦者。极乐、大明、无畏,乃神明之至,人道之极。孔子深得极乐之道,随人何地,皆欢喜自得,而永解苦恼者也;备极大明,随人黑暗,皆光明四照,而永无迷失者也;浩气独立,随人危险,皆安定从容,而绝无畏惧者也。故仁智勇三者,乃度世之宝筏也。”
这三个方面是彼此关联的,但最基础的基础,第一原动力是仁。仁就是以爱心对待世界、对待众人、对待万物,这是向外交接的方面;而在向内修养方面,则是要心性和谐,不被那些自己努力达不到的东西、那些为时运所制约的东西、那些人皆不可抗拒的东西所骚扰。两者合起来,就是和心和物,就是不忧不烦。人只有有这样的气度和德性,才能客观地认识万物,不断增进知识和智慧;同样也只有有了这样的德性和气度,又有了对事物的必然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够对各种逆来之事无所畏惧。
对于一个21世纪的现代人来说,仁、智、勇三者,仁的方面更为难得,因而也更有意义。现代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物欲对人的刺激百倍强烈;现代人际交往全面开放,社会关系对每个人都是严峻挑战;现代生活节奏快速,谋生的奔忙使人失去了精神的闲和;现代社会技术化渗透到一切领域,人也成了技术运转中的一个环节……人人在竞争中生存,时时有朝不保夕的紧迫感,处处有喧嚣有矛盾,忧烦充满人生。孔子那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坚定执着地努力,成败听诸天命,把一种崇高的信念安放在日常具体的行为中,因而就结果看虽似一无所获,但就过程看人生的每个环节、每个举措却都是那样充实、丰厚、自足,因而坚忍紧迫而不惶惑忧惧,因而对外来的刺激,对世人的跳梁皆受而不惊……这样伟大的仁者品格,怕已成为举世绝响了。我们只能于静中侧耳聆听,希望它有一两个音符在我们的生命中响起,与我们的人生相伴。
或者,可以不得已而求其次,只要日子过得充实,内省无所愧疚,不为不相干的白操心、干着急,也可达到不忧不惧吧。人能不忧者,中实故耳。“中实”这两个字,是人人都可下功夫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