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生活的快乐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解析】
孔子说:“多么有修养啊,颜回呀!一筐子饭,一瓢子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呀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多么有修养啊,颜回呀!”
《孟子·离娄》篇曾提出“禹、稷、颜回同道”的观点,说:“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在孔子所称为“贤”的两种人中,包含了他的两大理想:立功与立德。立功就是推行仁道,造福天下,实现大同世界;立德则是建立一种乐道自足的强大的精神境界,富贵贫贱,始终如一。
所谓“孔颜乐处”,就是指立德。人生的一切欲望,归纳起来是两种: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就产生了两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庸人、小人把物质欲望当作人生的全部,所以没有多少精神的追求。
君子、贤人精神的欲望特别强烈,但是却也不能没有物质的欲望,所以他们得承受这两种欲望的激烈冲突,他们比庸人、小人多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痛苦。只是他们最终能以精神欲望居于主导地位,达到一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这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和谐,就是“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是激烈的内心冲突的产物,同时又是精神力量强大的表现。它是“安于贫”,而不是“乐于贫”;之所以“安贫”,是为了“乐道”。所以程颐说:“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空乏)累其心而改其乐也。”
为什么付“安贫”这样大的代价来“乐道”呢?我们且看下面两则故事:孔子见齐景公,齐景公要把廪丘那地方送给孔子作为他的养生之资,孔子推辞没有接受。他回来对学生说:君子应当先立功,后受禄。我今天给景公提了很多建议,他都不采纳,而却要把廪丘那地方送给我,他太不了解我了。于是就驾着车离开了齐国(《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
这是第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是子问颜回:回呀,你家里贫穷,住得那样窄小简陋,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回答道:城外有块土地,可以供我吃饭喝粥;城内有块土地,可以供我穿衣;家里有一张琴,可以用来自娱,老师您教的大道,足以给我无上乐趣,所以我不愿去当官(《庄子·让王》)。
这两个故事从两方面回答了上述问题。一、所为和所得不相称,无功受禄,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因而不仅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反而会令人心怀不安:二、精神的快乐是最高的快乐,它值得人们忍受物质生活的贫穷来获取。
扬雄《法言·学行》篇中说,有人认为“穿朱红色衣服(即做大官),怀里揣着黄金,那种快乐真无法计算!”但也有人说:“穿朱红色衣服,怀揣黄金的快乐,远不如颜回那样的快乐!孔颜乐处是只有那些无法以一己的物质舒适来满足心灵的人才愿意、才能够享受的!”
孔子赞美颜回的简单生活,显然在说:简单就是美,简单就能快乐。简单的生活节约能量与时间,从而使人有更多精力去侍奉心灵,当然会活得明白一些,快乐一些。
有人问古希腊智者爱比克特德:“智者的标志是什么?”
爱比克特德说:“不为自己没有的东西伤悲,而为自己拥有的东西喜悦,这才是智者。”
爱比克特德说得没错,人的痛苦缘于欲望太多,如果能满足于既有收获,当可享受无限快乐。
智者是知足的,所以是快乐的。
先前我们已经讲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是说无论道行与不行,我们的理想能不能实现,都应该是快乐的。
理想应该为现实服务,当理想阻碍了我们,就抛弃它。
孔子原来想做大官,周游列国满世界跑,没有做成,只好铩羽而归,在家乡当了个教书匠。没想到一做就其乐无穷,他终于明白:
1.做小比做大更大。
2.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强迫自己。
孔子把自己的这两条智慧传给了弟子们,师生们全都受用无穷,每个人都快乐得不得了,一下子就把儒家的名气搞大了。
“儒”原来是主持祭祀的小礼官,在人们眼中是那种木呆呆的呆子,没想到现在这呆子一下变得这么活泼,并把祭祀搞得堂堂皇皇,热闹非凡,没法不让人刮目相看,投入它的怀抱。
在孔子之时,道家不求闻达、墨家生活太苦、法家太严厉,都让人不喜欢。孔子一下子把儒家搞得大家都高兴一片,又读书明礼,又好玩,当然会吸引众多信徒,成为当世第一显学。
孔子的首席大弟子为颜回,最受孔子欣赏。
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圣人。
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认为颜回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助手,而是同道。孔子经常虚心学习颜回的美德。不幸颜回早死,孔子大哭:“天丧予、天丧予。”师生情深,让人感动。
颜回把这个世界留给了孔子,就像约翰把这个世界留给了耶稣,使他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同时也因为先知数量的减少而激发了先知的智慧,从而以各种手段传道天下,最终以肉身而成仁,引领世界。
圣人就是“剩人”,是挑选之后剩下来的人。别的人因为本事太大,都飞了,走了,他还老老实实留下来,所以叫“剩人”。
“剩人”自有好处。正因为他是剩下来的,所以没人与他争,这就太好了,做人做到没人争的地步,当然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颜回家在哪里?陋巷子里。
颜回吃什么?当然也吃饭。但他不吃山珍海味,不吃大鱼大肉,只吃蔬菜面条,大葱夹大饼,简简单单,在他就是无上美食。
颜回喝什么?当然喝水。但他不喝高级饮料,白开水、凉井水就很爽了,何必又花钱又麻烦?
人们都担心:这人怎么过呀?没想到颜回一天到晚都很快乐,别人完全不必担心,而且他还能帮助人呢。
你看,这不是圣人是什么?
圣人就是“胜人”,就是胜利者。他没有多少钱,也没有所谓的身份地位,但他快快乐乐,比有钱有势的人快乐,所以别人都比不过他,他是胜利者。
从前有个人向他的师父诉苦:“哎呀,我好苦,我好累。”
师父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
他说:“我吃饭都累。吃少了怕饿,吃多了怕不消化。吃肉怕胖,吃菜怕瘦,不吃又不行。”
师父笑了:“我明白了。你就饿自己一天试试看。”
“行吗?”
“试试看吧。”
于是这人饿了自己一天,饿坏了,第二天一开饭大吃一顿,好美呀,拍着肚子来见师父,“师父啊,我明白了。”
“你明白什么?”
“吃饭就吃饭,原本很简单。”
“哈哈,你明白了。”
现代人已渐渐到了不会吃饭、不敢吃饭的程度了,想必也到该饿一下的地步了。
人活得越简单越好,这样才会见本心,才不会失去生存的基本技能。
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就是说君子不以住得简陋为耻,而以简陋为便。孔子在另一处说得更彻底,他说:“君子固穷。”“穷”指不得志。总述孔子之意,在肯定一种越困难越乐观,并且任何时候不失品位的生活。
孔子赞美颜回“在陋巷”,好像与他主张“富而好礼”的生活相冲突,其实没有。君子无论富与穷,显与达,都能把自己做好。颜回的陋巷就是颜回的天堂,颜回的天堂就是孔子的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