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56(1 / 1)

论语64个人生智慧 张瑞 1368 字 2个月前

用人时使功不如使过

【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解析】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和他们交谈,但互乡的一个少年却受到孔子接见,弟子们感到疑惑不解。孔子说:“我赞许他们进步,不赞许他们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哩!人家把身上的污点洗干净了要求进步,就要赞许他们的洁净,不要抓住他们过去的污点不放。”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看待一个人,不能紧抓住别人所犯的错误不放,而应该以辩证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一旦别人改正了错误,就应该赞许与重新评价他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的意思。这一点应用到用人上边,就是将功不如使过。一般用人者,都希望手下之人有功,不愿其有过,不容其有过。然而善于用人者,却能利用手下人的过错,化消极为积极,充分调动手下人的积极性。唐高祖与隋文帝便是如此。

李靖青年时就颇有文才武略,他常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若生逢其时,遇到明主,必当建功立业,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号称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军事,都连声称善,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能和我在一起谈论孙子、吴起兵法的,只有这个人啊!”李靖初仕隋,任长安县功曹,后任驾部员外郎。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都与他相友善。杨素曾经抚摸着自己的座椅说:“你终究要坐在这个位置上。”

大业末年,李靖任马邑君丞。适逢高祖李渊在塞外攻击突厥,李靖访察高祖的行动,知道高祖有夺取天下之志,便要向隋炀帝密告高祖李渊预谋造反的事。他将要前往江都(今江苏扬州),到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因为道路阻塞不通而停下来,高祖攻破京城长安,擒获了李靖,要将他斩首,李靖高喊道:“您起义兵,本来是为天下人除暴乱,想成就大事业,却因为个人恩怨而要斩杀壮士吗?”高祖认为他言辞雄壮,太宗又坚持为他说情,于是高祖就饶恕了他。

不久,太宗将李靖召入幕府。武德二年(619年),李靖随太宗讨伐王世充,因立下大功授开府之职。当时,萧铣占据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高祖派李靖前去安抚他。李靖率轻装的骑兵到达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遇到南方少数民族首领所率领的数万蛮兵驻扎在山谷,庐江王李瑗率军前去讨伐,屡次被蛮兵击败。李靖为李瑗设计攻击蛮兵,多次取胜。李靖率军到达硖州,被萧铣的军队阻遏,长时间不能前进。高祖因为李靖在中途长时间滞留而大怒,暗中命令硖州都督许绍将李靖斩首。许绍爱惜李靖的才能,为他请命,于是李靖才得以免除死罪。适逢开州(治所在今四川开县)蛮兵首领冉肇则造反,率领蛮兵进攻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赵郡王李孝恭与蛮兵交战失利。李靖率领八万精兵,突袭蛮兵营寨,然后又在地势险要之处设下埋伏,蛮兵果然中计,交战中,李靖将蛮兵首领冉肇则斩首,俘获蛮兵5000余人。高祖闻讯,非常高兴,对众朝臣说:“我听说,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然发挥了他的重要作用。”于是,高祖降旨慰劳李靖说:“您竭诚尽力,功劳极其显著。我远在都城,已看到您的至诚之心,特予赞扬、奖赏,请勿担忧不得富贵。”又亲笔给李靖写书信道:“我对您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我早就忘了。”李靖接到嘉奖诏书及高祖的亲笔信之后,深受感动,更加竭忠尽智报效国家,以谢高祖知遇之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凡为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都会犯错误。即使一些名人才子也都如此。犯了错误怎么办?有过则罚,改过则用。这也是用人的一大原则。有过则罚,不罚不足以明事理,有过不纠,对犯错者本人也没有益处。改过则用,不用就是一棍子打死,就是对人才的一大浪费。隋高祖杨坚在对苏威的使用上,基本上就使用了“使功不如使过”这一用人原则。

苏威是隋初著名的宰相,他在任职期间多有惠政,为世人所称道,但是当初隋高祖杨坚发现和使用苏威这个人,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苏威很早就有才名,但是一直没被朝廷重用。杨坚在做北周丞相时,大将军高颎曾屡次推荐苏威,陈述苏威的才能。杨坚把苏威召来后,引到卧室内交谈,两个人谈得很投机。后来苏威听说杨坚要废周立隋,自己要称帝,就逃回到家里,闭门不出。高颎要迫他回来,杨坚说:“他现在不想参与我的事,先让他去吧。”

杨坚即皇帝位后,苏威又出来辅佐他,杨坚不计前嫌,授苏威为太子少保,追赠苏威的父亲为邳国公,让苏威承继父爵,不久又让苏威兼任纳言、户部上书两职,苏威上书推辞,杨坚下诏说:“大船承载重,骏马奔驰远。你兼有多人的才能,不要推辞,多干事情吧。”由此可见杨坚对苏威的信任。苏威曾主张减免赋税,杨坚听从了他的主张,这一政策深为百姓喜欢,因此苏威也更受杨坚的宠信,杨坚让苏威与高颎一起参掌朝政,苏威见宫中帘幔的钩子都是用银子做的,就主张换用其他材料,要节俭从事,受到杨坚的赞赏。

有一次,杨坚对一个人发怒,要杀那个人,苏威进谏,杨坚非但不听,反而更加生气,过了一会儿,杨坚的怒气消了,对他的进谏表示感谢,并说:“你能做到这样,我确实没看错人。”当时的治书侍御史梁毗因为苏威身兼五职,并没有举荐其他人的意思,就上书弹劾苏威。杨坚对他说:“苏威虽然身兼五职,但始终孜孜不倦,志向远大。而且职务有空缺时才能推举别人,现在苏威很称职,你为什么要求他引荐别人呢?”有一次,杨坚还对朝臣说:“苏威遇不到我,就不能实行他的主张;我得不到苏威,就不能行大道。杨素舌辩之才当世无双,至于斟酌古今,审时度势,帮助我治理国家方面,他却比不上苏威。”

开皇十二年(592年),有人告发苏威和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结为朋党,任用私人。杨坚让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审察这件事,结果是确有其事。杨坚指出《宋书·谢晦传》中涉及朋党故事的地方,让苏威阅读。苏威很害怕,免冠谢罪。杨坚说:“你现在谢罪已经太迟了。”于是免去了苏威的官职。

后来有一次议事的时候,杨坚又想起了苏威,他对群臣说:“有些人总是说苏威假装清廉,实际上家中金银很多,这是虚妄之言。苏威这个人,只不过性情有点乖戾,把握不住世事的要害,过于追求名利,别人服从自己就很高兴,违逆自己就很生气,这是他最大的毛病。别的倒没什么。”群臣们也都同意。于是杨坚又重新起用了苏威。苏威果然不负众望,对隋朝忠心耿耿,竭尽职守,一直到死。

“使功不如使过”是一条值得借鉴的用人之道。对有过者,宽容之,信任之,使用之,就可使之以一种感激之情以十倍百倍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功补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当然,信任使用有过者,必须是过而能改的君子,对于那些文过饰非的小人,万万不可行此道!

孔子说过: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凡事必须着眼于长远,对人才的使用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