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全面的察人眼光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厦哉?人焉度哉?”
【解析】
孔子的意思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历史上,因错误识人用人而铸成大错的例子不在少数。无论是何种原因,他们的教训都是值得吸取的。
前秦帝国的皇帝苻坚,任用平民出身的王猛为相,统一了中国的北方,是颇有作为的一代帝王。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帝国迅速瓦解,他被后秦帝国的姚苌所杀,结束了其轰轰烈烈的一生。
苻坚是个胸襟开阔的人,他对人从不猜忌,即便是那些投降或被俘的帝王将相,他也以礼相待,从不杀戮。甚至如鲜卑亲王慕容垂,羌部落酋长姚苌,他还引为知己,授予高官和赋予很大的权柄。
王猛生前曾劝谏苻坚说:“皇上与人为善,也不能不分敌我。国家的死敌不是晋国,而是杂处在国内的鲜卑人和羌人。更让臣担心的是,他们的首领都在朝中身居要职,有的更握有兵权,一旦有变,国家就危险了。”
苻坚坚信只要诚心待人,对方一定能诚心待我,有此观念,他并未把王猛之言放在心上。王猛死后,他对这些人更是信任不二,宠爱日隆。
淝水之战后,苻坚逃到洛阳,那些尚未到达淝水的大军也闻风溃散。鲜卑籍大将慕容垂见有机可乘,遂起反叛之心。他借口黄河以北人心浮动,自请苻坚派他前去宣慰镇抚,苻坚对他毫无防范,不仅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还亲自向他致谢。慕容垂渡过黄河后,立即号召前燕国的鲜卑遗民复国,建立了后燕帝国。
其后,迁到关中的鲜卑人,又在慕容泓的领导下,建立了西燕帝国。苻坚命他的儿子和羌籍大将姚苌征讨西燕,结果大败,苻坚的儿子阵亡,姚苌畏罪逃到北方,后又叛变,建立了后秦帝国。
鲜卑人和羌人的反叛,使前秦帝国陷入了灭顶之灾。不久,首都长安被困,苻坚突围西行,在五将山被后秦兵生擒,送到后秦皇帝姚苌的手上。
苻坚至此,仍怀有生的希望。姚苌二十年前犯罪当诛,在绑赴刑场处斩时,时为亲王的苻坚见他英武不凡,遂动了恻隐之心,将其救下。有此大恩,苻坚深信姚苌自会感恩图报放他一马。
万没想到,姚苌先是向他索取传国御玺,继而百般侮辱。苻坚万念俱灰,大骂姚苌忘恩负义,姚苌不待他多言,就把苻坚活活缢死。面对如此惨剧,后秦的羌人部队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苻坚犯错误的根源,在于他心地过于善良开阔,在那种各种情况都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仍轻易相信别人并委以重任。这种品质对于个人,无疑是那种值得去结交做朋友的人;但作为一个治国者,这反而成为一种致命的弱点。识人难,用人更难,预防这类错误,关键在于“防”,可惜的是,苻坚从来没有给自己在这方面筑起防线。
苻坚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认识评定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人的许多外在情感都是装出来的,尤其是当处于复杂的环境中时,人心更是难测。所以,无论是作为普通人还是为政者,都必须深入观察,真正看透一个人的内心,谨防误识、误交、误用。暂时难以认清的,不妨冷淡处之。否则,将会给自己造成不利,给大局造成损失。
当然,人作为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有时这些特征之间甚至是相互矛盾冲突的,因此,想看透、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有通过像孔子说的方式,才能由外而内,正确全面地去认清一个人的真面目。
而且这种认识,并不只是就看别人的缺点,也应该据此发现一个人的闪光之处。否则,就难免会走向偏颇,那样,也就不是知人了。
认清一个人,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尤其是当对方心怀不轨而竭力伪装时。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自身的“失察”。
西汉的王莽,为历代诟骂,他篡汉自代,愚弄天下,早已是奸恶臣子的代名词了。
从改朝换代,江山易姓的手法上来看,王莽又是一个非比寻常的人物,他完全依靠一个人的力量与智慧,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完成了夺取帝位、建立王朝的大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王莽的发迹,起初完全得力于他的那个当皇后的姑姑王政君。王莽出身贫寒,父亲早死,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艰苦度日。王政君见其母子可怜,多方照顾,对王莽比自己的孩子还要疼爱。她不顾众大臣的非议和反对,极力提拔王莽,以致王莽三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朝廷重臣,身兼大司马之职。
王政君如此行事,有人便向她进言道:“王莽虽然是皇后的至亲,加恩与他未尝不可。只是王莽外边看似敦厚,其实未必心存感激。一旦尾大不去,皇后的苦心白费不说,大汉的江山也会岌岌可危啊!”
应该说王莽的伪装功夫天下一流。虽然有臣子进言,可是王政君却怎么也看不出王莽有不轨的行为来。她曾经私下里把王莽召来,对他说:“你有今天,不是姑姑的功劳,乃是皇恩浩**之故。我们王家深受汉室大恩,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恪尽职守,报效天子。”
王莽装得涕泣横流,忠心不二,王政君为其愚弄,更是不遗余力地提携他了。
有了王政君这个靠山,再加上皇帝年幼无知,王莽欺上瞒下,培植自己的势力,最后被封为“安汉王”,位在三公之上,一手把持了朝政。
位极人臣,王莽还并没有心满意足。他要当皇帝,自然遭到了身为大汉太后的王政君的极力反对。因为,她自己知道:一旦大汉王朝不存在了,她这个太后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根基。她把王莽召来,未等训斥,只见王莽也不像以前那样恭敬,却是傲慢无礼地抢先说道:“我意已决,姑姑就不要再多费口舌了。汉室气数已尽,天命在我,姑姑若是知趣,还是把玉玺交给我吧。”
王政君深知王莽羽翼已丰,再也无法驾驭他了。她又悔又恨,无奈之下,便愤愤地将玉玺摔到了地上,以致玉玺有损,缺了一角。
至此,王莽完全撕掉了伪装,登基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新朝”。
王政君之所以对王莽失察,原因就在于她只是看到并相信了王莽所显示出的表面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是虚伪的、装出来的。按照孔子所提出的察人标准,很显然相差甚远。因此,她也只好无奈地承担其严重后果。
诚然,现实总是有其远超任何理论的复杂性,但是如果对孔子关于察人知人的教诲加以细细体味,我们始终都会有所启发的,而且在自己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有所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