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解析】
孔子曰:“统治者的行为正派,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执行;统治者的行为不正派,就是发命令老百姓也不执行。”
汉朝初期,有一位名将叫李广,他有勇有谋,在抗击匈奴的作战中,打了70余次胜仗,匈奴人十分畏惧他的英勇善战,号为“飞将军”,只要一听到李广领兵出击,匈奴人便闻风丧胆而逃。李广不仅自身骁勇,还统御着一支骁勇的军队,所有的士卒都愿意跟随他作战。
李广本人不擅长言辞,但他带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精壮队伍。其奥秘在于“其身正”,才有“不令而行”的效果。
李广为人十分廉洁。他屡立战功,每次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同享。平时演练行军,他总与士卒同吃同住。身为将军40年,“至死身无余物”。镇守边塞,异域作战,时常出击千百里,要露宿荒漠,十分艰苦,只要有一名士兵尚未喝到水,他不到水边去;只要有一名士兵还未吃上饭,他就不尝一口。他对士卒一向宽厚,从不随意苛责辱骂,士卒也都视之如父。因而,李广虽然口才笨拙,不爱多说话,却在士兵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每有征战,李广总是身先士卒,甘冒矢石,而士卒则更加奋勇向前,舍命围护李广。在他60多岁最后一次同匈奴作战中,因出师不利而自杀。当时全军将士,个个痛哭失声,百姓闻讯,也人人涕泪直流。所以司马迁在总结李广的一生时说:“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上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人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其实就是要说明作领导的要“以身示人”,要“身教重于言教”,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权威,让部下心服口服而不遗余力地执行命令。在历史上,“以身示人”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就说曹操吧,那“割发代首”的故事也说明了他对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作用了解得非常清楚。那一次是曹操亲自领兵出征,适逢麦熟季节,为此,他下了一道死命令:凡有践踏麦田者一律处死。不料,他自己的马受惊闯入麦田,踏坏了庄稼,于是他把执法官找来议罪。法官认为按《春秋》“罚不加于尊”之义,可以免去处罚。曹操却说:“制法而犯之,何以帅下?”但自己身为统帅负有重任,“不可自杀,请自刑”。便拔剑割下头发表示接受惩罚。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能做到“割发代首”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恩格斯说过:“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通过这种方式,曹操在他部下中获得极大的权威。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对于制定的规则,如果自己首先就不去遵循它,那么要部下遵循它无异于缘木求鱼。而自己如果行为正派,“以身示人”,当然规则与命令就能得到很好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