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51(1 / 1)

论语64个人生智慧 张瑞 1039 字 2个月前

要培养多方面的才能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解析】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我们知道:一件器具,只有一定的用途。例如茶杯只能盛水。器具定了型,用途就有限。而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具,就是强调“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指不能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而应该做到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做允文允武的通才;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这样的知识结构,才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为政者。孔子对为政者提出的素养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是非常具有见地的。

对于一个高层次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决断、敢断、善断等能力,同时还应掌握制定决策方案本身的具体本领。高层管理者,只有具备广博而丰富的知识,才能视野开阔,才能综合分析,才能联想,才能发挥、判断并决策,是为政者的主要职责,而判断、决策又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通盘把握的能力。因为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决策是为政者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认识过程。决策的对象,不论是社会、军事,还是生产经营,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多方面领域,涉及种种事物的属性和特点,尤其决策的主体——人,具有丰富感情和心理活动,这就更增加了决策的复杂性。同时,作为认识过程,决策首先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理解能力;需要准确的判断能力,深入的分析能力,横向综合把握的能力;还需要抽象思维,从而具有揭示客观事物规律的能力,等等。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决策者、高层管理者,熟悉一门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是不必,也不可能像专家那样精通,重要的是要广博。

由此可见,孔子“君子不器”的见解,是符合实际的,与现代管理的客观规律是相吻合的。几千年前的孔子能提出这种见解不能不令人叹服。

孔子本人,也不只是在口头上讲讲“君子不器”,在他育人、察人的过程中,也是坚持“君子不器”这个观点的。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季康子(鲁国的大夫,权臣)向孔子打听他的学生的才干。季康子首先问起有军事统帅之才的子路,是不是可以请他当政?孔子说子路的个性太果敢,对事情决断得太快,而且下了决心以后,绝不动摇,决断、果敢,可为统驭三军之帅,而决胜千里之外。如果要他从政,恐怕就不太合适,因为怕他过刚易折。

季康子接着问,请子贡出来好不好呢?孔子说,不行,不行。子贡太通达,把事情看得太清楚,功名富贵全不在他眼中,聪明通达的人,不一定对每件事盯得那么牢。比如说桌子脏了,擦一下好不好?通达的人认为擦不擦都是一样,因为擦了又会脏,不擦也可以。如果有人说一定要擦,通达的人就会说擦也可以,擦了总比较干净,那就擦吧!像这样的人,往往可以做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因为他有超然的胸襟,也有满不在乎的气概。但是如果从政,却不太妥当。

季康子再请教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说,冉求是才子、文学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名士气味颇大,也不能从政。

诚然,季康子问到这三位学生,想请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出来帮助他,而孔子都不放行,也有另外一层原因,因为季氏当时在鲁国为权臣,气势嚣张跋扈,孔子不愿让自己的学生去插上一脚。不过孔子又确实从另一个侧面说出了实情:一个从政的人,对于这三种才能都需要。第一性情要通达,胸襟不可那么狭隘,气量要大,否则成就就太有限了。其次要处事果决、刚毅,当断则断,决不拖泥带水,下了决心,又能坚定不移,才不会受环境的影响。第三要多艺,样样都知道。政治生涯很痛苦,生活枯燥无味。每天接触的都是痛苦烦恼的事,都是在是非中讨生活。所以自己要有游艺之趣,要有胸襟和超然的修养。

但是,单具其中一种品质,甚至把它推向极端,那就不是一个很好的,或者说优秀的从政者。如子路,具有果敢的品质,但过于果敢,下决心、拍板太快且又毫不动摇,容易造成武断、专制。如子贡,十分通达,但通达得过分,不是圆滑,就是缺乏主见,这也是从政者之大忌。如冉求,多才多艺,这有利于结交朋友,自我排遣心中烦恼、胸中积忧,但过于专注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以至**不羁,过分新潮,则只适宜于做艺术家,而不合政治家的要求。可是,这几种品质又都是从政者必不可少的。怎么办呢?孔子告诉我们必须“君子不器”,样样都通,都懂一点,都具备一些,但不必也不能太专一。换句话说,如果把他们三个人的品质凑合起来,就不愧是个大政治家的材料。请看,如果具备子路的刚毅果断的精神,又具备子贡那种豁达大度的胸襟和任劳任怨的气度,再兼备冉求的艺术家的修养,不就是一位通才吗?只有成为这样的通才,同时具备这些品质,从政之际,方能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

如此说来,孔子强调从政者不能单具一种品质、才干,即“君子不器”,主张从政者成为通才,确实是一种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