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50(1 / 1)

论语64个人生智慧 张瑞 1101 字 6个月前

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析】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提倡一种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对于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比如有一件事,老师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个话,则认为一定要弄明白,非行不可,这就是有意刺激他,把他激起来。“启”,就是发,在“发”之前,先使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第二条“不悱不发”,就是要善于引起学生的怀疑。告诉学生,这种说法值得考虑、商榷,或者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培养学生有一种“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不是光靠服从而被动接受知识。如果总是呆板地接受,学习会越来越差。多怀疑自然会去研究,“发”就是研究。

引导、提倡学生要多方面看,多方面思考,由老师讲的一可以推知二、推知三才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一个人的领悟力低,或者干脆不愿动脑筋,老师讲一点,他就只知道死记硬背下这一点。比如说一张桌子四只脚,老师讲了一只脚,他领会不到另外三只脚的样子,“则不复也”,即是不能算真正的领会,再教下去意思也不大。有些人读书学习很用功,但是领悟力不够,不能举一反三,只能成为一个书呆子。譬如拿研究历史来说,最低限度,也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了解前代的许多事情和现代的事情原则差不多,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发生的年代不同,地区不同,现象两样而已。所以多读历史能够举一反三,就可以前知过去,后知未来。倘若读了许多历史书,不能举一反三,只记得一堆大事年表、一堆历史故事,则只能作个教书匠,而且还不是一个称职的教书匠,书橱而已。

孔子搞教学,除坚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外,又如此重视启发式教育,他对于教育过程的深刻认识、熟练把握、灵活运用,确实令人佩服之至。我们知道,读书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向交流的过程,老师固然起主导作用,但学生是主体。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老师只是外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内因。学生自己不主动学、主动思考,单凭老师“灌”是学不好的。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看到了这一点,重视这一点。不但是看到、重视,而且还能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想办法刺激他,“刺”出“激愤”的心情;想法设疑、设问,引起学生“怀疑”,进而作深入的思考。由此可见孔子对于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的见解确实精辟,认识深刻。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疑问引起的。大文豪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郑板桥说得好:“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耳。”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在一首诗中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于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些观点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是随意说出来的,而是从其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提炼出来的经验之谈。

《论语·雍也》记载:“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意思是说:有一天学生冉雍(字仲弓)提出一个问题来问孔子,讨论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说,子桑伯子从简,一切都是简化,而且简单得好。冉雍听了孔子的回答后,有些不同意见,他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说:做一个领导人,存心严肃认真,对一件事、对一个人(即待人处事),都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事情自然就可以简化(抓大体,不繁琐)。这样治理百姓当然对。倘若其内心的精神,没有尊重这件事情,没有重视行政组织,没有“敬业”的心理,只是满不在乎,仅仅以简化为目的来实行简化,这不仅失之草率,而且将简化变成一种权术、一种手段,这就不合政治道德。这不是简化过分了吗?还能称得上好吗?

孔子听了冉雍的表白,明白有否定自己答案的意思,但他不但不生气,不争辩,而且马上心悦诚服地说:“你的话对,我一时说错了。”孔子这种民主态度,不摆架子、不耍权威而是重视平等讨论的精神,不仅表现了他本人高尚的道德修养,同时也是在以一种和蔼、亲切、民主、平等的态度鼓励、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发表见解。

樊迟请教“仁”的道理,孔子简单地答“爱人”;请教什么叫“智慧”,孔子又是简单两个字“知人”。樊迟听了之后,不明所以,孔子又向他解释了一番。看来樊迟这个人反应比较迟钝,还是不大明白个中道理,可孔子没有训斥、讽刺,没有泼樊迟的冷水。倘若泼一盆冷水,很可能浇灭了求知的欲望;一声训斥,也会戕害了活泼的灵魂,这肯定是失败的教育。可是孔子又没有照直往下讲解,而是在这里打住,不往下说。这就是“引而不发”,启发你自己去思考,去举一反三,实在想不出来,你或者看书,或者向别人再请教。樊迟最后还是向学友请教,终于明白了。“引而不发”,正是孔子倡导的刺激、诱导的教育方法。

注意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即使是过于幼稚或离题甚远的问题,也不要简单地顶回去,尽量发现其中的合理部分或积极因素,设法诱导,使其思维走上正确的轨道,而这正是启发的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