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学习还要会思考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惘;只顾思考,却不读书学习,就会出问题。”
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也成为世人所熟悉的学习格言。
孔子的一部《论语》,“学”字出现六十五次,对于人的学习问题,可说是进行了多方面的反复论述。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算是孔子推荐的重要治学方法之一。
从孔子这句名言,可以看出“学”与“思”是两个不能混同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作用,但又谁也离不开谁。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可以。
那么“学”是什么,“思”又是什么呢?欲知“学”是什么,我们不妨先说说“学”不是什么。孔子既然将“学”与“思”相对而言,可见“学”,并不就是“思”。《周易·文言传》中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礼记·中庸》中也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将学与问、与行相对而言,也就是说学不是问,也不是行。既然学不是“思”,不是“问”,不是“行”,那是什么呢?必定是学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学前人的文化遗产,其实就是读书。“思”好理解,它就是思考、思索、探究的意思。
孔子说“学”与“思”要结合,要统一,“学而不思则罔”。“罔”就是被欺骗、迷惘。即是说,一个人如果只会读书,不动脑筋,不认真思考,表面上好像有了学问,可是没有智慧的思想,只记住一些死教条,就很容易受书的欺骗,只能是迂阔疏远,不切实际的东西,没有用处。但是,只是“思而不学”,则又容易“殆”。“殆”,意指“疑而不决”,即解决不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即使自己天资聪慧,有思维能力,有思想,但不认真读点书,缺乏思考的武器和分析、解剖问题的工具,那也是非常危险的。
孔子在这段话里,既讲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更揭示了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求学必须坚持“学”与“思”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孔子总结的这一规律,既是他自身治学的体会,又是他几十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推而广之,在学校学习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学习(包括自学)和做学问,都要遵行孔子所示的“学思相兼”之法。
《论语·八佾》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说的是有一天,子夏读了《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三句,其中的道理不太明白,便来问他的老师孔子。
当然子夏并不是完全不懂,他的意思是这三句话似乎形容得过分了,所以问孔子这是什么意思。孔子告诉他“绘事后素”,即说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这句话的意思,以现在人生哲学的观念来说,就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就艺术的观点来说,好比一幅画,整个画面填得满满的,多半没有艺术的价值;又如布置一间房子,一定要留适当的空间。天生丽质,本质优良,稍加点缀,不必浓施粉黛,不必过分做作,就特别美。意即一切在于内质,而不在于外表。经过老师的点拨,子夏一听就懂了,于是提出了心得报告:“礼后乎?”难道礼仪的后面还有一个“礼”的精神吗?也就是说礼的内涵比表之于外的礼仪更重要吗?孔子听了就说:“对!你完全对。”并且称赞子夏说,你现在是真正懂得《诗》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子夏是一个做到学、思结合的人。他自己先学《诗》,边读边思考,读到“巧笑倩兮……”一段,经过自己思考,在“素以为绚”这一句上愤愤悱悱,终是想不通,道不明,就去请教孔子。孔子一句“绘事后素”,一下子点通了子夏的思路。但他并不就此罢手,而是进一步思考,举一反三,立刻由“绘事后素”联想到“礼后”,即一个人须有忠信之质,然后可以学礼;礼好比女人的粉黛衣饰,忠信好比女人的巧笑美目。巧笑美目是天然素质,当然在先;粉黛衣饰是人工文饰,当然在后。子夏的这一心得,正是学与思结合、统一的结果。
话说到这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孔子师生尽管在讨论诗,但并不在做纯文学的研究。诗包括了人的思想与感情,他们是讨论这首诗中的意义。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即是说,学识的修养要先读诗。这并不是要政治家成为一个诗人,因为春秋以前的文化思想,直到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时代的《诗经》,可以说是包括了一切知识的通才之学,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以及虫鱼鸟兽的名称,人情风土的知识。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在古时,是文政不分、文哲不分、文史不分的。大政治家,大多是大诗人、大文学家;中国的文学家,很多就是哲学家,哲学家就是文学家。譬如唐初张若虚的名诗《春江花月夜》有句:“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与西方人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意思一样,但到了中国的诗里就寓哲于美了!所以你不在文学里找,就好像中国古代没有哲学,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一看,哲学多得很。
文史不分。中国历史学家,都是大文学家,所以司马迁著的《史记》里面的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等等,到处是哲学,是集中国哲理之大成。
文政不分。大政治家多是大文豪,唐代的诗为什么那么好?因为唐太宗的诗好,他提倡的。对联为什么在明代开始发展起来?朱元璋的对联作得很不错。他尽管不读书,却喜欢作对联。有个故事,过年的时候,朱元璋从宫里出来,看见一家老百姓门前没有对联,叫人问问这家老百姓是干什么的,为什么门口没有对联。一问是阉猪的,一来不会作对联,二来这个行当也不大好写对联。于是朱元璋替他作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很好!很切实际,还有深意。
正因为如此,培养一个政治人才,必须先使他读诗、懂诗,了解诗背后的人生、宇宙的境界,透过诗的感情,去培养立身处世的胸襟。
上面简要介绍诗的作用,可以看出孔子与子夏表面上讨论的是诗,实际讨论的是人生的道理;也可以明白,子夏为什么三句诗不懂,非要学、问、思相结合搞懂不可。
在孔子的学生中,坚持学、思结合的决不仅仅子夏一人,子贡也是一个善于学思结合而受到孔子表扬的。
《论语·学而》中记载: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有一次子贡说:“老师!人穷了,倒霉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何如?”这个“何如?”若演起戏来,导演一定教演员作得意状。子贡这个时候,似乎认为自己学问修养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很有心得了,心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欣赏。可是孔子只说“可也”而已。下面还有一个“但是”,但是什么?“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你做到穷了、失意了不向人低头,不拍马屁,认为自己就是那么伟大,看不起人,其实修养很不够;或者你觉得某人好,自己差了,这样还是有一种与人比较的心理,敌视的心理,修养还是不够的。同样的道理,你到了富而不骄,也不能说修养够了,因为你觉得自己有钱有地位,非得以这种态度待人不可,实际上仍旧有优越感。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中,都是那么平实,那么平凡,才是对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像你所说的那样,只是及格而已,还应该进一步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
听到这里,子贡懂了,而且服了,不仅服了,而且在孔子的讲解过程中他又展开联想,提出了更深一层的心得:“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贡引用的这句诗是古代的诗,讲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莲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块石头,买来以后,先将它剖开,里面也许能有几百个戒指面,也许只有十个八个也说不定。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这第二步手术叫磋;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形、鸡心形、手镯形等一定的样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以磨光,使这玉石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
切、磋、琢、磨,这就是借助加工玉石的细腻、艰辛过程来比喻接受教育的过程。一个人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出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