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析】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知道怎么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呀,发愤得忘记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如此而已。”
古语云:“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意谓君子做学问贵在专心致志,“发愤忘食,持之以恒”。如此就能谙于事理,谙于事理就能够取得成效。魏晋时的学者皇甫谧,不求高官厚禄,毕生精思苦学,竟至废寝忘食,终于学业有成,著述繁富,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和医学专家。正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皇甫谧是魏晋期间著名的经学大师、医学家。他的一生著述甚多,有《礼乐》《帝王世纪》《玄晏春秋》《年历》《高士》《列女》《逸士》《论寒食散方》《针灸甲乙经》《圣真》诸论等。其中《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为后世学习针灸必读的经典,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但是皇甫谧年轻时却是个浪**子。他出生后就过继给叔父为子,从小游手好闲,不肯读书。有的人以为他可能是个呆傻人。
一天,皇甫谧得到了一些瓜果,就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孝敬他的叔母任氏。任氏却不为他孝敬的瓜果高兴,看到他成天玩耍、无忧无虑的样子,不由得叹了口长气,说:“你拿这些瓜果给我,难道就是孝顺吗?《孝经》上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个不孝之子。’何况这些瓜果呢?你现在快二十岁了,眼睛却从来没有看过书本,心里不懂一点道理,你将来能干些什么事呢?又有什么可安慰我的呢?”说到这儿,任氏想起皇甫谧将来的前途不知道怎么样,泪如泉涌。她一边抽泣,一边接着说:“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终于使孟子成为仁德之人;曾子的为信守诺言而杀猪,留下了教育子女的榜样。难道是我没有像孟母那样选择好邻居、没有像曾子那样运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吗?你怎么会愚蠢、鲁莽到这等地步呢?唉,教你修身立德,勤奋好学,是为了你好,你自己可以有所得,对我又有什么用呢!”说完这番话,任氏更加伤心,对着皇甫谧涕泪不止。
皇甫谧没想到给叔母孝敬一些瓜果,会引起叔母如此伤心。叔母的话深深地刺激了他原先麻木不仁的头脑。想想自己已经是个20岁的男子汉了,应该有所作为了,却还啥事不懂,实在羞愧。看着叔母的泪脸,暗下决心,再也不能浪**下去了,一定要像叔母教训的那样勤奋学习,做个有修养的人。
皇甫谧家里很穷,没有钱到京城求学,同乡有个名叫席坦的学者,皇甫谧就拜他为师,在席坦的指点下勤学不倦。皇甫谧平时还要干农活,否则无以谋生,他就总是带着经书到田里,干活累了在田头休息的时候,便拿出书来诵读起来。经过几年的学习,皇甫谧博览了国家的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性格变得沉静好思,有了崇高的志向,很少有个人的欲念。他觉得书籍能给人以知识,教给人道理,流传后世,造福子孙,所以决定以写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皇甫谧写出了《礼乐》《圣真》等著作。甘露年间(256—260年),他不幸得了风痹症,行动不便,却仍然不断地阅读和写作。疾病的痛苦,又促使他发愤学习医书,习览经方,采集和整理古代的医学文献资料,并且写出了《针灸甲乙经》等医学著作。有些人看到皇甫谧学问很好,就劝他多和达官贵人交往,来赢得名声,好去做官。皇甫谧听了不以为然。他写了《玄守论》来回答那些人的劝说。他宣称,只有圣人才能出仕做官得到好名声,自己不是圣人,不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好名声。于是他不去做官,依然沉浸于经典书籍之中,废寝忘食地读书和写作,被人称为“书**”。他的朋友见他学习如此专一,怕他损耗精神,影响身体,劝他注意休息,不要用功过度。皇甫谧回答说:“早晨学到了道理,到傍晚死了也是值得的;何况人的寿命并不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呢。”
皇甫谧一心只在写作事业上,对功名看得很淡薄。他的堂姑的儿子梁柳要去阳城任太守了。在梁柳即将赴任时,有人劝皇甫谧为梁柳饯行。皇甫谧说:“梁柳没有做官的时候,他来探望我,我都不出门迎送,请他吃饭,也只不过盐、菜一类的东西,贫穷的人不拿酒、肉来招待。现在他当了太守,我却去用酒宴来饯行,这不成了看重阳城太守的官职,而看轻了梁柳本人吗?这哪里符合古人的为人之道呢?如果那样做,我心里会很不安的。”后来地方官和朝廷曾多次征召他当官,但他都一一谢绝,概不赴任。他的朋友和乡亲们又都来劝他应召。他便写了《释劝论》来表达自己的潜心学问、不愿为官的志向。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表示自己求贤若渴,又屡屡下诏敦促、逼迫皇甫谧出来做官,皇甫谧仍不为所动。他上书自称草野之臣,说明自己重病在身,只能待罪床席;自己是个平庸的人,如果穿上显贵的锦缎绸衣是很不相称的;希望陛下宽待久病之人,请出真正的奇才异能之士,不使泥滓混杂于清流之中。由于他的言辞恳切,终于获得了皇帝的恩准。过了一年多,他又被举荐为贤良方正,他还是不去,却上书给皇帝要求借书。皇帝便送给他一车书。他虽然患有重病,但仍勤读不已,笔耕不辍。
咸宁初年(275年),晋武帝又下诏说:“皇甫谧沉静朴实,坚持学习,喜好古籍,与世俗之人的旨趣完全不同。所以特任命皇甫谧为太子中庶事。”皇甫谧以病重为由坚决推辞。皇帝起初虽然并不勉强他改变志向,但不久又发出诏书,征辟他为议郎,接着又补任命他为著作郎;司隶教尉刘毅还请任命皇甫谧为功曹,但皇甫谧统统不应允。一直到死,皇甫谧也没有去做官。
皇甫谧之所以能够著述繁多,多才多艺,善写诗、赋、诔、颂等各种文体,以疾病之身而成为一代医学、经学大家,就在于他能够有志于学,好学深思,持之以恒,淡泊平生,不务虚名,不趋时附势,不图高官厚禄。如果志趣不远,为人浮躁,追逐名利,决不能在学业上有所建树。皇甫谧的治学精神及治学道路,于今天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学问之道更是如此。一个人只要有志于学,好学深思,持之以恒,就肯定会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