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42(1 / 1)

论语64个人生智慧 张瑞 1812 字 6个月前

察言观色再开口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解析】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你必须要明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话是说给别人听的。说不说由你做主,有没有用由别人决定。没用的话没必要说,说了也白说,很简单,那是废话。所以,要让说出来的东西有用,至少不至于成为废话,你需要学会关注听者的表情。

关注听者的表情,说俗了实际上就是“察言观色”。古人其实并不反对“察言观色”,甚至有的时候还极为提倡。只是到了上个世纪,“察言观色”才逐渐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而现今,随着学术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察言观色”已经成为了许多人信奉和推崇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

当然,“察言观色”不是拍马奉承,关注别人的表情也不是说要投谁的所好,要用假话去蒙蔽别人。我们赞同“察言观色”,提倡与人交流时“关注别人的表情”,是为了使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能够尽量选择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别人能够真正听懂和接受我们所说的东西,增强说话的效果,提高交流的效率。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子就是一个“察言观色”的高手。

齐庄公看重勇力不重视仁义,偏护那些勇武有力的大臣,而许多有才干的文臣得不到重用。这样的做法慢慢滋长了武官们的骄傲情绪,他们傲视文臣,欺压百姓,搞得官风民风越来越坏。一些大臣进言检举,非但没有使齐庄公改变想法,而且轻者被流放,重者被杀头。

身为齐国的相国,晏子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他没有像别人一样贸然行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进言方式。

一日,齐庄公在花园里与妃子下棋,听说晏子前来求见,就撇下了妃子请这位棋坛高手与他对弈。晏子也不多话,两个人就在棋盘上你来我往地下了起来。晏子在棋局上猛冲猛打,虽然吃了庄公不少的子,但在庄公的沉着应战下,还是输掉了棋局。庄公深知晏子在棋上的造诣要高出自己很多,如此输棋很出乎意料,于是就疑惑地问晏子:“相国文韬武略,满腹才学,帮助寡人治理国家都驾轻就熟,为什么这局棋会下得如此差呢?”晏子说:“臣有勇无谋,输棋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了。”接着他又话题一转说,“下棋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光靠勇武是不行的。”

应该说,齐庄公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他在晏子的委婉批评下,对自己偏爱武力不重仁义的做法有了一定的警觉,但仍旧不能一下子完全转变过来。于是,就坦率地问道:“请相国直言,古时候有没有哪一个国君,依靠勇力可以安邦定国的呢?”

晏子回答说:“夏朝末年有大力士推侈、大戏,殷朝末年有勇士弗仲、恶吏,这些人都能日行千里,力擒虎豹,可他们却不能挽救夏、殷的灭亡。夏、商的覆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光靠勇力而不行仁政,没有一个不失败的。”

庄公仔细体会晏子的肺腑之言,认为他说得很对,就恭恭敬敬地表示了感谢,并接受了文武并重,实施仁政以固国本的主张。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也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高手。

有一天,李世民满脸怒气,要杀为他养马的人,旁人没有一个敢替养马人说话的。

这时,长孙皇后走过来,看见丈夫的脸色不好,知道又有了不愉快的事,于是柔声问道:“皇上为什么事在生气呢?”

李世民告诉她说:“我的那匹最心爱的马好端端的突然死去,一定是养马人不负责任,让马吃了什么东西。你知道这匹马跟着我南征北伐,立下赫赫战功。现在无病而死,叫我怎么不伤心呢?因此,我一定要杀死这个养马人,看谁以后还敢不负责任!”

长孙皇后很不满意李世民的做法,想说几句好话救下养马人,可是握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丈夫正在气头上,恐怕帮不了这个忙了。

她突然想起历史上发生过类似的事,不妨讲给丈夫听听,也许能让他回心转意。

“陛下,你听说过齐景公杀养马人的故事吗?”长孙皇后的第一句话就把李世民的注意力拉过来了,他饶有兴趣地听着皇后说下去,“齐景公的一匹马死了,要杀养马人。有个叫晏婴的臣子站出来说,养马人有三条罪状。齐景公高兴地催着晏婴快说哪三条。晏婴说:‘第一条罪,养马人失职,没有养好马而被杀;第二条罪,养马人使国王因马死而杀人,全国的老百姓知道了,必然会埋怨国王把马看得比人还重要,这会损害国王的声誉;第三条罪,诸侯知道了这个消息,必然会看不起齐国,降低齐国的威信。’齐景公一听,杀一个养马人会带来那么多的麻烦事,那不杀就是了。”

李世民听到这里,知道皇后是在借说故事批评自己,想想也确有道理,于是改变了主意,释放了那个养马人,仍信任他为自己养马。自此以后,养马人更尽心尽职喂马,再没有发生过差错。

从这上面的两则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推销自己,影响别人,让别人听我们的“话”,不是简单的仗义执言就能够办得到的。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进行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往往能够使我们与他人的交流更加容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关注听者的表情,也是要有重点的,除了对方的喜怒哀乐外,对眼睛的观察最为重要。从医学上来看,眼睛在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是最敏锐的,大概占感觉领域的70%以上,因此,被称“五官之王”。孟子云:“存之人者,莫良于眸子,眸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降;胸中不正,则眸子眩。”从眼睛里流露出真心是理所当然的,“眼睛是心灵之窗”。

深层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视线上,视线的移动、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观察视线的变化,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爬上窗台就不难看清屋中的情形,读懂人的眼色便可知晓人们内心状况。有人总结了一些关于眼色的所谓规律,尽管不一定全部正确,但即使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参考,也未必不能触发我们的思维,给我们以借鉴。

1.我们看眼睛,不重大小圆长,而重在眼神。

2.你见他眼神沉静,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着急的问题,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算。只要向他请示办法,表示焦虑,如果他不肯明白说,这是因为事关机密,不必要多问,只需静待他的发落便是。

3.如果你见他眼神散乱,便可明白他也是毫无办法,徒然着急是无用的,向他请示,也是无用的。你得平心静气,另想应付办法,不必再多问,这只会增加他六神无主的程度,这时是你显示才能的机会,快快自己去想办法吧!

4.如果你见他眼神横射,仿佛有刺,便可明白他异常冷淡,如有请求,暂且不必向他陈说,应该从速借机退出,即使多逗留一会儿也是不适的,退而研究他对你冷淡的原因,再谋求恢复感情的途径。

5.你见他眼神阴沉,应该明白这是凶狠的信号,你与他交涉,须得小心一点。他那一只毒辣的手,正放在他的背后伺机而出。如果你不是早有准备想和他见个高低,那么最好从速鸣金收兵。

6.你见他眼神流动异于平时,便可明白他是胸怀诡计,想给你苦头尝尝。这时应步步为营,不要轻进,前后左右都可能是他安排的陷阱,一失足便跌翻在他的手里。不要过分相信他甜言蜜语,这是钓鱼的饵,是毒物外的糖衣,要格外小心。

7.你见他眼神呆滞,唇皮泛白,便可明白他对于当前的问题惶恐万状,尽管口中说不要紧,他虽未绝望,也的确还在想办法,但却一点也想不出所以然来。你不必再多问,应该退而考虑应付办法,如果你已有办法,应该向他提出,并表示有几成把握。

8.你见他眼神似在发火,便可明白他此刻是怒火中烧,意气极盛,如果不打算与他决裂,应该表示可以妥协,速谋转机。否则,再逼紧一步,势必引起正面的剧烈冲突了。

9.你见他眼神恬静,面有笑意,你可明白他对于某事非常满意。你要讨他的欢喜,不妨多说几句恭维话,你要有所求,这也是个好机会,相信一定比平时更容易满足你的希望。

10.你见他眼神四射,神不守舍,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的话已经感到厌倦,再说下去必无效果,你应赶紧告一段落,或乘机告退,或者寻找新话题,谈谈他所愿听的事。

11.你见他的眼神凝定,便可明白他认为你的话有一听的必要,应该照你预定的计划婉转陈说,只要你的见解不差,你的办法可行,他必然是乐于接受的。

12.要是你见他眼神下垂,连头都向下倾了,便可明白他是心有重忧,万分苦痛。你不要向他说得意事,那反而会加重他的苦痛;你也不要向他说苦痛事,因为同病相怜越发难忍。你最好说些安慰的话,并且从速告退,多说也是无趣的。

13.如果他的眼神上扬,便可明白他是不屑听你的话,无论你的理由如何充分,你的说法如何巧妙,还是不会有高明的结果,不如马上停止,退而寻求其他接近之道。

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当你不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时,你跟别人的交流就好比“擀面杖吹火”,肯定通不了,也肯定很痛,所以不可不下一番决心培养自己能力呀!